守护校园舌尖上的安全
——“校餐”+中央厨房配餐模式建立健全全程可追溯的食品质量管控体系
■桥西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对八一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进行现场验收
■桥西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对八一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进行逐一检查
“地漏打开我看一下。”“这里要安装一个金属网,避免污染。”“垃圾桶建议换成脚踩式的,避免接触。”8月25日,在石家庄市八一小学食堂内,桥西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正在对秋季复学复课前食堂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进行逐一检查并现场验收。秋季复学复课即将展开,学校都做了哪些准备为学生提供安全良好的就餐环境?监管部门为即将到来的秋季开学做了哪些工作?记者进行了采访。
■积极探索
“校餐”+中央厨房配餐模式
“学校食品安全无小事,事关广大师生健康和家庭幸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八一小学校长冯世元说,“开学前,学校食堂卫生方面会做一次‘搬家式大扫除’,消毒时间至少达到半个小时,并做好相关记录。”记者从桥西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开学前,对辖区各个学校食品安全验收工作包括食品安全责任制的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管理和运行、食品安全自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情况等,验收合格后才能开学。
“桥西区依托3家大型餐饮机构作为中央厨房餐体配餐单位,为全区45所中小学校配送‘校餐’,学校只需将配送过来的半成品加工制作后,就可提供给学生们食用。”针对学生在校就餐的食品安全问题,桥西区市场监管局餐饮科科长邢仲凯给出了答案。据了解,自2018年开始,桥西区积极探索“校餐”+中央厨房配餐模式,通过集中招商,最终确定3家餐饮企业对全区45所中小学全面推行集中供餐。“‘校餐’提供企业要做好源头管控,严格挑选原材料供应商,严格进行餐谱营养搭配,严格校餐食材生产加工,严格配送过程跟踪管理,建立健全全程可追溯的食品质量管控体系。”邢仲凯告诉记者,45所中小学分别成立“校餐”家委会,定期组织对“校餐”提供企业的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及分餐流程进行监管。
据了解,“校餐”+中央厨房配餐模式运行以来,有效保障3.5万余名中小学生吃上了丰富可口的营养餐、安全餐,让学生放心、家长放心、政府放心,深受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严格落实“一岗双责”
让监管无死角
据了解,在“校餐”+中央厨房配餐模式运行过程中,对推行中小学营养“校餐”的学校,进一步明确校长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一岗双责”。“我们与各学校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加大日常监督检查频次,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定期开展监督性抽检检查。”邢仲凯告诉记者,检查中,对45所小学食堂食品安全量化等级重新进行了评级,其中A级13家,其余32所学校全部达到B级以上,做到了关口前移,监管无死角。
为推动学校及幼儿园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近日,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卫生健康委共同制定《河北省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实施方案要求,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全面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属地部门管理监督责任,聚焦校园食品安全突出问题、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筑牢基础、补齐短板、提升水平,严防严管严控校园食品安全风险。
同时,学校要实行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学校食堂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食品安全自查,每年春、秋季学期开学前,期中期末、高中考期间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专项自查。
■中小学、幼儿园食堂
严禁以个人名义承包或经营
“我们的食堂工作人员假期期间一直坚持体温打卡,并上报自己的行踪,24日又重新做了一次核酸检测,全部合格。”负责给八一小学配餐的“微婶校餐”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桥西区市场监管局同区教育局对“校餐”提供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采取学校、“校餐”管理委员会与“校餐”提供企业双向选择,定期对备案情况、日常监管情况综合考量,对师生反映问题较多的“校餐”提供企业取消供餐资格。
记者从《河北省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中了解到,供餐单位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健全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并落实从食品原料采购查验、食品贮存、加工制作、分餐、配送等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供餐食品要当餐加工当餐食用,严格控制供餐份数,严禁超范围超能力供餐。积极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强化供餐单位自身食品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的网络视频直播方式,实时向学校传送食品贮存、加工制作、配送等信息,接受学校全程监督。
此外,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原则上采用自营方式供餐。食堂承包或委托经营的,应严格遴选食堂承包或委托经营者,加强日常食品安全管理。禁止以个人名义承包或经营食堂,禁止层层转包。对供餐单位、学校食堂、校园周边餐饮门店和食品销售单位实行全覆盖监督检查,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频次,深入排查使用腐败变质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等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本报记者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