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跨越山海 做无愧诺言的“中国医生”
“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这是刚果(金)当地人民予以第22批援刚果(金)中国医疗队的高度评价。
近日,第22批援刚果(金)中国医疗队队长、河北省胸科医院原副院长李辉,队员、河北省胸科医院结核内科主任医师池跃朋圆满完成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平安凯旋。援外期间,他们生动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守初心、担使命,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擦亮中国医疗队“金字招牌”。
援助之火 持续发光发热
这已经是李辉第二次担任援外医疗队队长了,2012年,他曾作为第7批援尼泊尔中国医疗队队长,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两年的援外时光,并于2018年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作为‘援外老兵’,我深知援外医疗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也常常振奋于我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上所彰显的大国情怀。”李辉骄傲地说道。
两次出征,变的是地点,不变的是大爱与担当。初到刚果(金),李辉发现,此次援外任务比十几年前在尼泊尔要更加艰巨。当地正值雨季,久雨连绵、蚊虫肆虐,队员们首先要适应极度闷热的天气。且当地生活条件较差,甚至连基本的水电供应都得不到稳定保障,医疗队曾经历过连续7天无供水供电,每天只能自行发电几小时,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队员们仍然坚持每天到岗,从未缺席。不仅如此,队员们还要面临传染病高发、交通不便、物资缺乏等重重困扰,这无疑让这段援非之旅异常艰难。
与李辉队长不同,这是池跃朋第一次告别父母妻儿、独自远赴异国他乡执行援外任务。当听说选拔援非医疗队队员时,他主动请缨,经省卫生健康委综合考量,池跃朋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及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感,被选入第22批援刚果(金)中国医疗队。
刚接到援外任务时,池跃朋心中充满了激动与不安,激动的是能够代表国家出征,为医疗卫生落后地区带来健康与希望;不安则源于对家中年迈父母、幼小子女的深深不舍。面对池跃朋的踌躇,同样身为医者的妻子给予了他充分的支持与理解,更坚定了他前进的决心,这不仅是双医家庭的初心使然,也是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
当登上飞机远离故土的那一刻,“中国医生”是他们最自豪的身份,身穿胸前绣着国旗的队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万里奔赴、爱洒异邦,他们将带着新技术、新项目去往医疗资源匮乏的非洲救死扶伤,续写新时代大爱华章。
性命相托 定将仁心以报
治病救人是医者的初心。到达刚果(金)的第二天,医疗队就开始了在中刚友谊医院的医疗工作。这里的内科病房仅有40多张床,每天基本都能住满,这些病人病种复杂,涵盖了几乎所有内科疾病。由于医疗条件较简陋,很多疾病无法明确诊断,而这时候,经验丰富的“中国医生”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
作为临床工作十几年的医生,池跃朋在传染病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曾有一个怀孕5个月、患肺结核的孕妇,已经在服用抗结核药物,仍反复咯血,但由于检查条件有限,无法做进一步检查,当地医生均束手无策。池跃朋在分析病人病史及胸片后,考虑其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可能性大,给予患者用药及生活指导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能为当地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是我来援非的初衷。”池跃朋说道。
医疗队还开展了大型巡回义诊活动,在刚果(金)学校、村子、孤儿院等地开展义诊20余次,为贫困患者送医送药,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使近4200名民众受益。“谢谢中国!”队员们总能听到当地人用生硬的汉语表达心声。“每当患者问起我们的名字,我都会自豪地回答:请叫我们‘中国医生’!”李辉说道。
在刚期间,队员们用心服务同胞,护航“一带一路”建设者健康平安。医疗队用10天的时间开展巡诊活动,从首都金沙萨出发,总行程1000多公里,为沿途中资企业员工、海外中国公民、华人华侨等开展诊疗及健康体检服务。当地群山峻岭,路况十分复杂,医疗队甚至要经过近10个小时的颠簸,才能到达下一站,但每次到达目的地后,队员们都会克服晕车、闷热等不适,立即投入到为同胞服务中,巡诊活动共诊治中资企业员工600余人次,发放药品1000余盒。此外,医疗队还在中资企业开展送医药到基层活动,协助同胞跨国转运,并多次抢救在突发事件中受伤的华人华侨。去年11月,医疗队收到中国驻刚果(金)大使馆的表扬信,对他们同心守护侨胞的担当给予高度赞誉。
与此同时,医疗队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教学查房、远程授课和疑难病例讨论等交流活动,手把手培训当地医生开展气管镜、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等技术,填补了当地医院多项技术空白,推动中刚友谊医院综合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2月10日,刚果(金)卫生部向第22批援刚果(金)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授予荣誉纪念章和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在医疗援助中的卓越贡献。
这一年,医疗队共接诊门诊和住院病人10360人次,完成手术420余台,检查1600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近310人次,其中,不乏专程来找“中国医生”求医的患者,“中国医生”忘我工作、救死扶伤的形象,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患者以性命相托,我们必须不断精进技艺、仁心以报。”池跃朋说。
这段岁月 锻造“全能”医者
援刚期间,李辉作为医疗队队长,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他不但是队里的骨干外科专家,在当地完成了多例复杂外科手术,同时,还是队员们心中的主心骨。作为当时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建设项目中方医院“河北省胸科医院”在前线的联系人,他与中刚友谊医院保持深度沟通,加强与驻刚使馆交流协作,积极推进项目实施。
工作之余,李辉努力丰富医疗队文化生活,让队员工作安心、生活顺心、家人放心。每当队里有人过生日,他都会带领队员们一起吃蛋糕、一起唱生日歌,让大家在异国他乡不孤单。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带领队员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通过学习党史、举行升旗仪式等形式,使队员们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定政治站位,确保援外医疗工作方向正确、目标正确。
而池跃朋,更是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大管家”。他协助队长照顾到每一名队员,无时无刻不在为队友分忧解难。为让队员们吃到放心菜、满意菜,他担任起“买菜员”,花费大半天时间逐个“排查”当地超市;为让医疗队安全出行,他化身“车辆维修员”,经常自行检查、修理医疗队车辆;为确保医疗队义诊的质量和效果,他又成了“沟通员”,提前与义诊单位联系,保障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到位;而每当驻地发生停水停电、电器故障等问题,他的身影更是遍布驻地各个角落。池跃朋不仅是技术高超、救死扶伤的中国医生,也是队员们心中任劳任怨、乐于助人的“跨界”全才。
薪火相传 践行大国担当
援外医疗工作是“国之大者”。一代代“中国医生”无愧诺言、万里奔赴,联结起中国与各国人民命运与共的心灵纽带,勾勒出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敢担当、有作为的大国形象。
与刚果(金)中刚友谊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的河北省胸科医院,有着优良的医疗援外传统。自2010年起,医院先后派出9人11次赴尼泊尔和刚果(金)执行援外任务,2名同志先后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新冠疫情期间,也曾派出院感专家赴非洲开展防控指导,为促进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0年,河北省胸科医院成为全国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建设项目单位之一,与刚果(金)中刚友谊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在省卫生健康委领导和支持下,从以前的“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造血式”合作,开启了河北省医疗援外工作新篇章。项目落地以来,医院落实“专科、专病、专项技术”的对口合作理念,凭借呼吸专科优势,接受刚方6名医师、2名设备维修人员来院进修,帮助刚方完善基础设备设施,选派专家组赴刚开展适宜技术带教和推广,并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定期开展线上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有效提升了刚方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诊治能力。
15年来,河北省胸科医院始终秉持使命强担当,赓续传承河北援外光荣传统,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不断开创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如今,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鑫作为第23批援刚果(金)中国医疗队队长,正在刚果(金)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任务,这份无私奉献与大爱情怀将再一次不远万里落地生根、薪火相传。
援一次外,牵一生情。王鑫、李辉、池跃朋是万千援外医疗队员的缩影,无论在异乡,还是在故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这承载了一份情怀,也更坚定了一份责任。归国不是终点,他们将继续弘扬和传承中国医疗队精神,积极投身本职岗位工作,并继续关注援外医疗事业发展,与受援国及受援医院持续开展学术交流,为巩固中刚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刘充昭 霍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