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ICU搬上飞机 “急难救援”如何成为普通人用得上的服务
靠着保险公司的急难救援服务,赵先生在与急性脑炎的较量中,赢得了一次生死赛跑。
5月2日下午3点,在印尼雅加达突发急性脑炎的赵先生状态急转直下,由于语言不通、当地医疗资源有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家属紧急拨通投保的平安产险客服电话,接入“平安全球急速救援专线”,提出了医疗转运回国的请求。
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生命接力赛就此展开。在接到请求后,平安产险湖北分公司立即成立紧急救援专项小组,由医疗专家、航空协调、海关通关组成的专项小组完成全链条响应:国内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配备ICU设备的医疗专机就位、跨境绿色通道同步开启。次日11点,搭载呼吸机、监护仪等全套生命支持系统的空中ICU从雅加达启航,落地后无缝衔接广州中山医院救治,成功抢回黄金救治时间。赵先生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各项指标逐步恢复。
相似的急难救援效率在西藏再度验证。行至林芝海拔3200米处,游客林女士血氧骤降至82%(正常值≥95%)、呕吐眩晕难以站立,而当地医疗条件难以维系。平安人寿通过95511专线启动急难救援:代理人实时远程协同、高原专车接送、返程航班协调同步推进,仅用了18个小时就完成了从高原急救到居家休养的全流程服务。
像赵先生和林女士这样的案例均属于“急难救援”。博研咨询《中国急难援助服务行业白皮书》指出,该领域已形成涵盖跨境医疗转运、重大灾害救援、涉外法律援助等12类服务的完整体系。其中,医疗转运的急难救援需求最大,增长最快。以境外游为例,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达到1.46亿人次,接近2019年的水平。公开数据显示,每10万名出境旅游者中,就有6.5人会遇到人身意外或需转运回国的情况。
通过社会力量推进“急难救援”落地,也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鼓励。为了维护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正当权益,202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指出,“国家鼓励有关组织和个人为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提供志愿服务,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紧急救援机构、律师事务所等社会力量参与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
急难救援走向个人:不只是把ICU病床搬上飞机
在急难救援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是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中国平安则是其中的先行者。公开信息显示,平安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组建“海外急难救援”服务团队,2001年更是在行业内率先推出国内急难救援服务,至此形成平安全球急速救援服务体系。
对个人用户而言,急难救援也在这个过程中从“遥不可及”变成“唾手可得”。
一方面,得益于保险公司的规模效应,急难救援服务获取的难度和成本持续降低。以林女士的西藏急难救援为例,她曾在与保险代理人的沟通中,多次了解到平安为VIP客户提供急难救援权益,因此在身体不适时第一时间就寻求帮助并顺利通过。在急难救援的过程中,平安还主动协调机票、车辆资源、协助上传医疗证明材料等,让她免于奔波。此外,急难救援不仅用得到,还能用得起。林女士包含机票、专车接送的费用均由平安承担。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推出急难救援的服务范围和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以平安为例,在急难救援的医疗支援中,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紧急就医、医疗转运、医疗送返、住院医疗、费用垫付、医疗翻译、紧急药物递送及医疗器械支持等服务;在突发的紧急援助中,也能提供遗体/骨灰送返、当地安葬/丧葬费、亲属前往处理后事、安排未成年子女回国、安排亲属探访、休养住宿等服务,考虑到用户及家属所需的方方面面。
服务范围之外,急难救援更考验资源协调和落地执行能力。发展至今,平安依托全球8大运营中心和60万+医疗健康合作机构,构建了覆盖全球的医疗救援全球网络,累计服务233个国家及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急难救援经验和资源。
在赵先生的海外急难救援过程中,涉及到不少堵点卡点,但都通过平安专业的医疗专家和救援团队协调攻破。5月3日晚,当平安救援团队抵达雅加达时,赵先生病情已经出现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难,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如果留在当地,治疗手段有限;若强行转运,风险极高。”面对两难抉择,医疗团队与家属充分沟通后,紧急采取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启动“边治疗边转运”方案,同步协调海关、航空等部门开通绿色通道。
为了更好保证赵先生的状态,平安救援团队还把搭载着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全套“生命维持系统”搬上了专机,并配备专业医疗团队全程监护,相当于把ICU病房搬上了万米高空。这为赵先生后续在国内的治疗争取到了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赵先生从雅加达安全转运到国内的所有费用同样由平安先行垫付。
力推急难的救援背后,保险从事后赔付走向过程服务
为什么保险公司会成为“急难救援”走进大众的推动方?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保障。当前保险行业正面临存量竞争加剧、同质化竞争的挑战。如何为用户重新诠释“风险保障”的内涵成为新的发展要点。相较于过去行业侧重事后的赔付,现在的保险业已经纷纷走向过程中的保障服务——通过为用户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实现双赢。
中国平安联席CEO 郭晓涛在今年的平安股东大会就曾表示,当前金融行业已经度过拓荒期和高速发展期,进入平稳发展第三阶段,行业利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普遍承压。在此背景下,平安坚持“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通过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医疗服务、养老服务,“让用户疾病更少、身体更健康、寿命更长,也相应减少了赔付、降低运营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保持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
全球急速救援,正是平安差异化优势服务布局的一环。平安不仅积极向客户科普急难救援服务权益,在大的灾害发生后,更主动排查客户出险情况提供相关服务。
除了将急速救援作为保险产品的增值服务,平安还创新推出专项产品为用户提供全球急速救援保障,“平安24”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平安产险专门为境外出行人员打造的全方位的保障方案,“平安24”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保障出境人员的意外、疾病、医疗、财产,还提供安全救援与紧急医疗服务,覆盖战争恐袭等特殊场景,让客户省心、省时、又省钱。让客户省心。“平安24”覆盖出行前、出行中、出险后的一站式服务,出险后协助安排就医、住院垫付,必要时提供医疗转运/送返,协助安排亲属探访,参与谈判援助、安全撤离等生命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让客户省时。“平安24”设立专线,客户在有任何咨询、建议、援助需求时,全球专线承诺20s内响应;30分钟内完成全球紧急医疗安排;突发重大事件,24小时内专家顾问赶赴现场,协助救援。让客户省钱。“平安24”每天价格不超过24元,支持自由、灵活选择保险期限,最短1天,最长365天,且投保时间越长保费越便宜。
自推出以来,“平安24”已为超过5000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十余万员工提供危机安全服务和保障,并处理多起境外安全及医疗救援服务:2025年3月,缅甸中部发生7.9级地震,“平安24”为奔赴缅泰震区的新闻特派记者提供全方位的境外保险保障。“平安全球急速救援”正成为行业的一张服务名片,很多客户拨打95511热线点名要求提供急速救援服务,也彰显了中国保险业的用户导向意识和全球化服务的专业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深和人们风险意识的提升,急难救援、急速救援服务势必将从传统保险的附加功能演变为核心竞争力。这种将“风险保障”转化为“生命守护”的服务升级,也标志着保险行业正在从单纯的风险补偿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型,将重塑整个行业的价值坐标。而对于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为生活增添了一份平安保障。(平安产险唐山中心支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