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劳动者之歌丨李子禹:匠心打磨每一寸焊缝
——记省劳模、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车体事业部加工中心操作工李子禹
李子禹操作工业机器人进行编程作业
■文/图 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耿诺冰
“师傅,这是我送给您的礼物!”“五一”国际劳动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刚从石家庄参加完河北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归来的李子禹,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劳模奖章送到师傅——全国劳模、中车集团首席技能操作专家张雪松手上。“师傅,谢谢您!没有您的一路指引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李子禹的声音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这枚奖章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师傅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我把这枚奖章送给您,今后我一定还会继续努力,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为高铁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张雪松接过金灿灿的奖章,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早在2018年,当时子禹还是一名学生,他参加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获得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生产与管控赛项学生组一等奖,当时我就注意到了这位非常有潜力的年轻人。”说起徒弟李子禹,张雪松充满赞许。“这个1999年出生的小伙子,别看个子高大,对待高铁打磨工作却是十分精细,也非常勤勉努力,我一直很看好他。”
2019年,李子禹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进入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负责高铁打磨机器人侧墙焊缝自动打磨工作。在进入公司之初,李子禹为了与高铁打磨机器人这位陌生的“新朋友”更好磨合,他在工作中积极向工友请教,学习操作指令和编程程序,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专业书籍,将难以理解的操作指令记录在笔记本上,方便随时查阅和记忆。白天在车间与工友们共同学习,晚上下班后则自我加压,他对专业技能的高度投入,最终促成了将侧墙焊缝自动化打磨设备首次成功应用于地铁铝合金车体焊缝打磨工序的创新成果。
何为匠人?在李子禹心中,就是在专业领域里对自己锱铢必较。从2019年进厂接触机器人开始,他一直勤学苦练,跟着师傅和有经验的工友们学习,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穿梭在工作室、车间练习,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
2023年,在挑战高铁侧墙焊缝手工打磨劳动强度高、效率低、一致性差以及质量不稳定这一行业难题中,李子禹拿出“铁杵磨针”的功夫,针对12类不同模板进行一遍遍调试,处理了几百组不同的数据。经过2500多次的实验,收集了1.2万多个数据点,最终把4条焊缝打磨误差全部控制在0.2毫米。同时,他还自学了机器人技术、虚拟仿真技术、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终于用了10个月的时间打造了国内首台0.2毫米精度的高铁侧墙焊缝打磨机器人。“我为能够为中国高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欣慰,每一次看到满载着旅客的高铁安全驶过,我都会感到无比满足。”李子禹说。
“平时在加工一些零件时,要求的公差是在±0.2毫米之内,师傅会要求我们尽量把它做到公差在±0.1毫米内,总之一定要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影响着初入职场的李子禹,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李子禹的操作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他在2020年11月第三届“唐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中独占鳌头,荣获“唐山工匠”荣誉称号;同年12月河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维修电工项目中取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获得了“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和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张雪松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李子禹先后参与完成了和谐号、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等铝合金车体生产任务,攻克了车体侧墙焊缝全自动打磨等20余项技术难题。工作5年来,李子禹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青年岗位能手”、唐山市劳动模范、“唐山工匠”等荣誉称号,多次在全国、省、市及公司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李子禹不仅在技术竞赛中屡获佳绩,还通过分享经验和技能教学,慷慨地分享自己在各种竞赛中获得的经验,帮助工友们提升技能,通过宣讲和教学活动,累计覆盖270人次、授课47课时。去年,李子禹作为教练带队参赛,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五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仪器仪表制造工(智能制造传感技术方向)赛项职工组决赛中获得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同时,他将自己在技术研究中的学习和收获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在省部级期刊《华东科技》以第一作者发表《试论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范式》等多篇论文,《外接工具连接装置及工业机器人》《矫形装置》等获国家授权专利,为产线的技术升级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25岁的李子禹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诠释了一名现代技术工人的责任与担当。在高铁时代中,他以精湛技艺和坚定信念,打磨出一代代新型列车,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业的快速发展,更将自己“打磨”成一位成色十足的“金蓝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