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 | 代表委员热议智能制造新时代为产业工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智能制造新时代为产业工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加快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复合型技能“大拿”
在产业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下,制造企业通过数智产线升级,一些产业工人的岗位被机器人取代。智能制造新时代,产业工人迎来挑战的话题备受代表委员热议,智能制造新时代下产业工人成长新路径在哪里?
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取代的并非技术工人,而是纯靠体力完成简单工序的工种。生产工艺是思维逻辑的过程,机械加工的工艺始终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设计,面对当前产品迭代速度快的现实情况,企业需要更多掌握工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代表委员们认为,人工智能与产业工人并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企业应该开始致力于现有人才梯队的建设,不断在发展中储备人才,让产业工人在企业数字化发展中实现同步升级。
鼓励产业工人不断去学习提升技能
张雪松
“中国产业工人所特有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在智能制造时代也同样需要。作为历史传承的一种职业精神,激励着每一名身处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去追求技术与质量的极致。”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张雪松认为,企业通过搭建数智平台,用机器人替代了一些比较繁重的、作业环境较差的生产工序。原工序上的产业工人从以前的手工操作变成了操作机器人,他们通过技术提升,站到全新的层面去参与生产,严把产品质量关依旧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张雪松说,近年来,高铁生产也在不断向着智能化转型,伴随着数智产线的引入,生产一线在工序流转、质量反馈检测等环节实现了数字化,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为了新产品能快速投入生产,企业通过打造数字化工作室,促进研发、工艺、操作“三位一体”的整体融合。
“数智产线启用后,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如何在数智产线和数字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呢?”张雪松认为,产业工人在智能制造时代同样重要,以高铁生产为例,未来产品趋向订单化、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要兼顾效率,因此“工序衔接”成为数字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依托数字化工作室,可以实现在实战中对产业工人进行递进式培训,确保产线上每个人都能掌握先进的操作技能。
他认为,面对智能制造新时代,也需要企业与职业院校通过创新工作室联盟的方式实现产学资源互补,鼓励更多的产业工人有机会去学习提升。同时,企业也要通过阶段性开展技能培训与技能竞赛,确保产业工人队伍保持技能的常会常新。
产业工人要向复合型人才转型
周景耀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让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智能制造替代手工劳动,也让企业进一步降低了用人成本。”省人大代表、河北省通信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景耀对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下,产业工人面临的转型和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周景耀代表认为,智能制造新时代,肯定会对传统就业格局带来影响,但面对产业数字化趋势,劳动者要有全新的认知和定位,产业结构升级肯定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与调。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中,也并不是一味地做“减法”,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产业工人要在职业中不断提升信息化、数字化素养,通过能力提升计划,实现和数字时代同步成长,进而去契合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潮流。
数字化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很多传统产业在设计、研发、生产、流通等领域都在提升着信息化水平,但那些靠历史传承的工艺是替代不了的,依然要靠工匠和劳动者的手工去传承。在周景耀代表看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在数字化浪潮下,职业的内涵都将被重塑,所以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数字化的思维,未来这种思维也会对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路径。
周景耀代表说,智能制造是数字经济向传统制造领域延伸的重要体现,产业数字化发展将赋能千行百业,呈现千姿百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会呈现出一企一策、一企一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更多的具备数字知识的技术工人,去帮助企业和工厂完成数字化改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型劳动者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搭建产业工人多元成长通道
王俊奇
“智能制造新时代,也倒逼我们的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要同步提升和增强,除企业自身需加大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外,社会也应该搭建起更多元的校企联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省人大代表、石家庄学院教务处处长王俊奇格外关心智能制造新时代与产业工人的话题。
王俊奇代表认为,目前在产业工人队伍职业技能培训环节,缺乏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有效联合。他呼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构建起由政府、高校、企业联合组成的培训机构,充分调动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为产业工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更具前沿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智能制造新时代,对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要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集中培养一批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跨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先进技术和产业应用相衔接。
“在智能制造新时代里,产业工人队伍也应该向‘工业之米’一样,成为各类新技术应用和职业技能把控的‘紧固件’。未来充分依托政府、学校、企业联合培训机构,打造出更多的新时代职业技能人才与产业相适应的‘产学研’人才梯队。”王俊奇代表呼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牵头下,高校和职业院校应该与企业联合搭建起多元的成长通道。
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商利伟
在省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商利伟看来,AI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源自人工智能下的智能制造,包含了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其能在满足高效率生产中,通过自学功能不断充实,不断实现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
商利伟委员说,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工业生产领域,越来越多的简单、重复性生产都实现了机器人替代,虽然目前特别精密的,机器人无法实现一些操作,还需要技术工人去做,但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发展的趋势无法改变,这也对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案提出了严峻的课题。产业工人的出路在哪?他们要从理念上去转变,去掌握一门技术,如学习编程、学习设备维护、学习系统的管理和操作,这些都带给产业工人更多的挑战。
“市场是院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试金石,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任何社会端的新需求和新岗位的出现,都会倒逼院校对培养方案作相应的调整。”商利伟认为,院校教育要动态对标终端市场的需求,无论培养产业工人、还是其他行业的从业者,都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良。相对而言,为企业量身定制学生,在完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也要充分利用AI场景协助教学的方式,做好与社会衔接阶段的模拟场景学习,再通过实习基地的岗位历练,让人才实现快速成长。
文/记者段华鹏
图/记者段华鹏 郑荣玺 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