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党史上的“冀工印迹”】(4)“中国第一枪”的太行传奇
■刘贵福
地处武安的梁沟兵工厂又称八路军军工部四所,是抗战时期仅次于黄崖洞兵工厂的我军第二大兵工厂,八路军“特等劳动英雄”、研制“八一式”马步枪的枪械专家刘贵福曾在这里任副所长
2021年,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今年,是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
今年,是梁沟兵工厂保卫战80周年。
今年,是“中国第一枪”之父刘贵福和工友在太行山上制造出轻型化制式武器“八一式”马步枪81周年……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工在太行山上发展壮大,在烽火硝烟中艰苦奋斗,秉持“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信念忘我拼搏,为支援前线、打击侵华日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党史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战争。八路军将士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反复“扫荡”,只有极简陋的武器装备,没有来自后方的枪支弹药的接济。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三章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81页
■刘国梁讲解“八一式”马步枪模型
■八路军军工部第四所烈士纪念碑
■寻访记者:王立鹏
在武安市与左权县之间,太行巨龙蜿蜒盘旋,在巨龙腹地,三道峻岭、一条窄沟围成一个山谷,隐秘僻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武安市馆陶乡梁沟村就坐落于此。
从梁沟村往东,沿着该村十余位老人义务修筑的“英雄路”绕过一个山包,再转一个大弯,向西走半公里进入一道山谷,这里就是梁沟兵工厂遗址。
青峰苍翠,树木葱茏,宁静安详。昔日的兵工厂只残存防御工事、弹药库、加工后的废铁碴等遗迹,一块刻有“梁沟兵工厂遗址”的青石碑默默矗立。
然而,在刘贵福长子、中国兵器集团北方设计院离休高级工程师刘国梁眼里,这里曾是一个新奇热闹的“新世界”。
1941年,11岁的刘国梁随母亲朱秀春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梁沟村千里寻父,从敌占区来到八路军的地盘,眼前好像展开了一个新世界,看什么都新鲜。“刚进来就听见‘咣当咣当’的机器声,厂房还冒着蒸汽,跟火车站似的。车间高大,二层洋房式样。里面有一排一排的机器,我从没见过这样的情景,感觉很神气!”刘国梁说。
梁沟兵工厂又称八路军军工部四所,是抗战时期仅次于黄崖洞兵工厂的我军第二大兵工厂。刘国梁千里寻父的那年,他的父亲、设计制造“八一式”马步枪的“劳动英雄”刘贵福正在这里任副所长。
■“劳动英雄”研制的“中国第一枪”
1940年8月1日,太行山,黄崖洞兵工厂射击场。一支刚研制出来的新枪正在试射。
“砰砰砰!”清脆的枪声响彻山谷,打到100发没有问题,又打100发,枪身完好无损,现场掌声雷动。
这就是由八路军军工部技师、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刘贵福设计的我军第一支新型步枪。
试射取得成功以后,刘贵福背起新枪,与时任八路军军工部长的刘鼎赶到八路军总部报喜。
见了彭德怀,两人急忙报告:“新枪试制成功了!连打200发子弹没有问题。”
彭德怀一眼就看见刘贵福背的新枪,接过枪仔细地看着,拉拉枪栓,比划着刺杀动作,刺刀“唰”地一下甩了出去,牢牢地扣在了枪口前。他连说:“好枪!好枪!”
左权副总参谋长耐着性子在一旁笑着观看。特别是在场的徐向前副师长兴冲冲地接过枪,也操持一番,背上枪不肯放下,然后风趣地笑着说:“我当兵能背这种枪,不吃饭也高兴!”
看到首长们笑得合不拢嘴,立在旁边的刘贵福上前介绍说:“这枪的准星可以调节射击偏差。”
彭德怀拿起新枪瞄准了几次,脱口称赞道:“天下第一准星!”
由于当天是“八一”建军节,这支新枪就被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
彭德怀当即责令军工部:迅速组织,按图纸统一批量生产,分发各根据地。
从此,八路军开始生产自己统一制式的兵器。
“八一式”马步枪主要设计者刘贵福,是我军著名的军工英雄,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刘贵福,字锡珍,1907年生于山东省宁津县一个贫困农家。为了生计,他17岁就到北京冯玉祥的军队修械所当修枪学徒,先后经历过北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民党中原大战等,辗转多家部队,练就了高超的枪械维修、制造技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刘贵福被八路军英勇抗战的精神感动,带领15名工友一起脱离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千里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先后在柳树店兵工厂和茶坊兵工厂工作,被誉为“延安四大工匠”之首。
1939年,刘贵福依据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我军实施游击战、运动战的特点,设计了一款轻便灵巧、性能精良、可靠耐用的新型步枪,被称为“无名式”马步枪,在当年的“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上获得甲等产品奖,受到毛泽东的称赞。刘贵福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毛泽东亲笔题词“刘贵福同志你是劳动战线上的英雄”。从此,我国有了“劳动英雄”的称号。当年4月,刘贵福光荣入党。
曾经担任兵器工业部副部长、国家机械委军工总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兵工史编委主任的来金烈,在《生产战线上的英雄》一书序言中指出,“刘贵福同志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军工英雄,在延安试制了我国第一支自行设计制造的无名式马步枪,是我国第一位步枪设计师……于1940年设计制造了‘八一式’马步枪,从此我军有了最早的自制步枪,对步枪轻型化改革作出了新的贡献,是国际步枪轻型化发展变革的先驱。”
1939年,由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军工发展很快,但极度缺乏技术人才,朱德、彭德怀向中央请求派军工技术干部和工人支援。为此,中央军工局1939年7月在延安抽调300余人的兵工战士组成工人行军营,分成三个连,向太行山进发。其中,刘贵福任三连连长。经过艰苦跋涉,突破数道敌人封锁线,工人行军营于当年10月抵达位于太行山腹地的八路军总部驻地武乡县砖壁村,受到朱德总司令的热情欢迎,随后被分配到各个兵工厂。
刘贵福被任命为军工部一所副所长,也就是黄崖洞兵工厂的副厂长。作为公认的枪械专家,刘贵福很快就被赋予了设计新枪的任务。而此时,一个人的话给了他莫大的启示。
刘鼎,曾留学德国和苏联,时任八路军军工部部长。他告诉刘贵福,自己在苏联留学时,曾经听刘伯承谈起过对步枪的看法:各国单纯追求步枪射程,搞得枪身笨重,后坐力大,射程越远命中率越低。步枪是一种近战武器,只要能在200米以内射击准确,则枪越轻巧越好。
刘鼎的话让刘贵福受益匪浅。他又认真地审查设计,深入细致地揣摩研究各类步枪,与设计图纸反复对比。按照刘伯承的步枪设计理论,他再次审视了枪管的长度和射程,使得新枪的长度在当时的各种步枪中最短。为了适应肉搏战的要求,将三棱刺刀加长,刺刀断面设计成双翅形,外部圆滑,不易碰撞刀刃;刺刀的折叠机构设计成门扣自锁式装置,扣动按键,将刺刀甩开,立刻自动牢固地扣合在枪口前,敏捷可靠。还将准星改成可调式,能够调节瞄准偏差。同时增加了步枪的保险装置等。工艺上考虑尽可能地利用手工,简化加工,减少零件,缩小零件尺寸,进一步减轻了步枪的重量,保证步枪性能优越,轻巧可靠。
经过两个月的设计改进,在“无名式”马步枪的基础上,刘贵福和同事们又设计出了更先进的新步枪。
除了研制新枪,刘贵福对当时八路军各兵工厂的生产方式也进行了优化升级。刚到太行山时,刘贵福通过考察发现,各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很不统一,就是同一兵工厂生产的同一种武器,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工人各自为战,凭借自己的手感造枪,没有统一标准。刘贵福就向军工部建议,统一制造标准,改成标准化操作,各种零件要经过测量检验,最后统一组装。这个建议得到了军工部领导的支持,上报八路军总部以后,彭德怀大力支持,签署命令在各个兵工厂推行。
经过强力推行,生产出来的枪质量更好了,出故障、卡壳的现象消失了,造起来也更快了,产量大增。而且,制式化生产,可替代性强,维修也方便。工人们逐渐适应了标准化生产。
“八一式”马步枪在百团大战中展现出威力,性能优于日本的“三八式”步枪。
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军工部共生产“八一式”马步枪8598支,有力地武装了部队,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大山深处的梁沟兵工厂
1938年3月上旬,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把峰峰怡利煤矿机修厂的机器搬到了武安梁沟村,成为八路军先遣支队修械所。1940年初,原八路军修械四所由山西昔阳李三窑迁到梁沟村,与先遣支队修械所合并,成立了梁沟兵工厂。
1940年4月30日,彭德怀副总司令一行骑马来到梁沟四所视察。他一到所里就首先察看工厂周围地形。看过之后,他对梁沟兵工厂的环境和生产条件很满意。
彭德怀最关心的是工厂的建设、保卫和发展。他在梁沟村住了3天,向全所职工发表了讲话。工人们没想到八路军这么大的“官”,竟然能给普通工人亲切地讲话,深受感动,加深了对共产党、八路军的认识和信任感,也增长了劳动干劲。
彭德怀还特别关心党群关系。当他得知梁沟村老百姓中还没有共产党员时,亲自指示要在群众中发展党的组织。从此,四所党组织积极在梁沟村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党的组织扎根在群众之中,群众也积极支持兵工厂的建设。村长杨月明就是梁沟村的第一名共产党员。
在彭德怀的直接关怀下,梁沟兵工厂的新厂房建得很快,到1940年秋季基本完工。建成了布局紧凑合理,经济实用的厂区、宿舍等2000多平方米。在南侧山谷高坡下,有钳工房、样板室、锅炉房、一座有天窗的洋式机工房及一座存放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库房;还有机工、钳工工人的宿舍和伙房等。
1940年底,军工部将一台庞大沉重的三节兰开夏式锅炉运到了梁沟兵工厂。这时,梁沟兵工厂的规模与当年黄崖洞兵工厂不相上下,全厂职工约680余人。加上10月份从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调来负责厂区警卫的“自卫大队”300余人,梁沟兵工厂俨然成为一个比梁沟村还要大的“武辽特区”。
沉睡的山谷活跃起来,蒸汽机的蒸气如团团白云升上天空,发出有节奏的铿锵声在山崖上回荡。工人上下班以汽笛为号,在工房门口翻牌,记工员负责考勤。
走进机工房,蒸汽机的响声更是震耳欲聋。连杆紧张有节奏地往复摇动,带动工房上部的天轴,使车床、铣床、铇床、钻床及拉线机等36部各式机器都跟着工作,各自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机器排列整齐,还有电灯照明,工人在机器旁忙着工作,像是一个“交响乐团”在欢快地演奏。
钳工房里像个大市场,一排排的钳工案子摆得满满的。案边的标牌上分别写着“节套组”“枪栓组”“护手组”“标尺组”“装枪组”……每个组都有领工。二三百名工人在案边各自不停地紧张工作,锯、锉、敲、打,“叮叮当当”响声震耳。
钳工房和机工房的前面,有一座敞亮的库房。东头是材料库、半成品收发室,西头是检验和成品库。材料库里井然有序地依次摆放着各类名称的原材料、毛坯、半成品。工人将加工的工件交检验员检验,合格后转入半成品库,等待发往下道工序加工。装配合格的步枪存在成品库,一排排新枪整齐地排列在枪架上,枪身的金属零件黝黑锃亮,用核桃木制成的枪托,涂上清漆,整齐漂亮,就像一列列整装待发的新战士。
1941年3月,刘贵福调任梁沟四所任副所长。他积极发动来自各兵工厂的产业工人,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利用钢轨和废旧器材,自己设计制造专用机床。在刘贵福的组织下,机工工长武振常依据太原兵工厂的机器,经过反复研究修改,日夜奋战,终于制成两米多长的双刀拉线机。一次可以拉制两条来复线。他们还先后设计制成了枪管深孔钻床、节套边槽拉床等近20余部专用机床,工人们将这些机床称作“道轨机器”。有了这些“道轨机器”,不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效地保证了零件的加工质量,达到了零件互换性的要求。
“八一式”马步枪于1941年二季度在梁沟兵工厂上马,当时月产量不过五六十支,8月份就达到150支,9月份又比8月提高66%,最高月产达到250支。到1942年5月共生产步枪4000支。
■三次残酷的兵工厂保卫战
梁沟兵工厂欣欣向荣的景象,唤醒了沉睡的山谷,但也引起了日军的警觉和不安。
1940年10月6日,武安日军独立第一混成旅团一部600余人“扫荡”阳邑镇、柏草坪村一带,进攻梁沟兵工厂。由于兵工厂地势险要,防守严密,日军入侵梁沟村后怕中埋伏,未敢深入沟中寻找兵工厂,仅烧毁了村中三座民房,破坏了一些烘炉,便匆忙撤退了。
奉命保卫兵工厂的八路军129师,在日军返回武安的必经之地阳邑镇附近设置了3个阵地,节节阻击。10月9日,战斗打响,129师三十四团一部在第一个阻击阵地阳邑西北小店村伏击日军,毙敌五六十人。11日拂晓,129师三八五旅十四团在第二个阻击阵地阳邑南侧袭击日军,但先头部队刚出发,敌人已向武安退去,随即跟踪追击。
129师新编第一旅三十二团、三十四团、涉县独立营等部,至少3500余人在第三个阻击阵地——南丛井村附近“孤的山”设伏。但日军没有从伏击圈通过,并发现我军企图,迅速占据有利高地,用优势武器向我军进攻。
由于敌情的变化和地形限制,埋伏战变成了劣势地形、劣势装备下的攻坚战、白刃战。八路军官兵作战英勇,靠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苦战三天,最终将日军赶回武安。但此战也付出了惨重代价,400多名八路军战士壮烈牺牲。
1942年2月14日,农历除夕,武安日军300余人到达阳邑,企图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偷袭梁沟兵工厂。我军情报人员早就发现了日军的踪迹,将消息传回了梁沟。
全厂职工紧张备战,取下墙上早已准备的绳子、铁镐、撬杠等工具,按照预先的分工,将机器设备拆卸、埋藏到提前找好的秘密地点,每个人都不知道其他人把设备埋到了哪里。
四所“自卫大队”在距梁沟约5公里的坟峧附近,依托构筑的防御工事设伏。日军于除夕夜11点左右摸索到坟峧山下。“自卫大队”居高临下,突然开火,步枪怒吼,机枪喷吐着火舌,手榴弹不断炸开,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日军仗恃兵多夜黑、武器精良,并未收兵,连续进行了三次冲锋,但都被打得鼠窜而回。第四次反攻,他们冲到了“自卫大队”设置的障碍墙下,正好进入我军的射击圈,再一次受到各种武器倾泻出的“弹雨”痛击。
梁沟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在家门口大显神威,八路军官兵越战越勇。激战一小时,击毙日军20余人,包括一名小队长。日军撤退时顾不上收尸,连重伤员也扔到尸堆上放火焚烧,一路败退。“自卫大队”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扫荡”,取得了梁沟兵工厂第二次保卫战的胜利。
1942年5月,日军调集3万余人对八路军总部和根据地进行严酷的“铁壁合围”。在辽县十字岭,日军对八路军总部、抗大、冀南银行、军工部、新华社、新华日报社等多个重要机关形成包围。左权副总参谋长在掩护总部撤离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当时,我就在离十字岭不远的一座山头上隐藏,亲眼看到了那边敌机盘旋、枪炮大作、硝烟弥漫的情景。”刘国梁说。
梁沟兵工厂也遭到了优势敌人的袭击。兵工厂职工连夜按部门埋藏机器设备,“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我爸带领‘工人自卫队’向北突围,而我妈那时已经怀孕5个月,随着行政部门向南突围,临行前她把悬挂在我爸办公室里的毛主席题词摘下来随身携带。”刘国梁说。
据刘国梁回忆,刘贵福带领“工人自卫队”保护职工突围时遭遇大股敌军,队伍被冲散。刘贵福把随身物品全部丢弃,只剩一把手枪,孤身在深山密林中跋涉,就是走不出那片区域,迷失方向,陷入绝境。几天后,他遇到太行工业学校的突围队伍,一起冲出包围。而朱秀春突围后转移时被搜山的敌人发现,她躲在山崖下,把毛泽东题词塞到了石缝里,自此遗失。朱秀春被敌人俘虏,押往太原,被关在集中营里,后经组织营救,最终获释。
梁沟兵工厂被日军破坏后,刘贵福带领工人们在离梁沟村不远的垴沟村重建兵工厂,兼任厂长,并恢复了生产。
如今,垴沟村建有“梁沟垴沟兵工厂烈士陵园”,供后人追念凭吊。
(历史资料图片提供:韩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