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周刊 数字报 河工书画网 河北劳模网

分站导航:安全周刊 数字报 河工书画网 河北劳模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河北新闻 >正文

【寻访党史上的“冀工印迹”】(6)为党中央送电的工厂和工人

发布时间:2021-07-23 09:26:00 来源:河北工人报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70多年过去了,沕沕水瀑布依旧澎湃奔流、响彻山林,红色发电厂依然不舍昼夜地唱响红色进行曲……

  党史摘要

  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此前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东渡黄河,随后辗转进驻河北建屏县西柏坡村(今属河北平山县)。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四章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122页

 

■沕沕水电厂(原址)

  1947年4月初,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移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执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一年后,西柏坡成为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是毛主席、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当时,晋察冀前线的枪炮子弹供不应求,兵工生产因缺乏动力效率低下。同时,中共中央即将移驻西柏坡,也需要解决工作照明、发报的电力。经中央工委批准,决定利用沕沕水瀑布建设水力发电厂。该电厂于1947年6月兴建,1948年1月竣工,既解决了兵工厂所需电力能源,也结束了中央机关晚上办公点蜡烛的历史,新华广播电台也开始不间断播放,指挥战争发电报再不用手摇发电机。在这期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党中央、毛主席就是在通宵达旦的灯光下,连续指挥了三大战役。

  ■寻访人:韩正坤

  (河北省军民融合促进会副秘书长)

 

■2020年10月29日,王肇文在家中接受采访

  1.七十多年前的一张老照片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阳春三月,生机盎然,因疫情闭馆一段时间的西柏坡纪念馆重新开放了,迎接着一批又一批追寻红色历史的访客……

  驻足第四展室,一组水力发电机实物模型,以及它对面墙上显著位置的一张大照片令人瞩目。照片上4名电力职工在变压器上刚刚完成调试任务,他们是在向党中央、西柏坡供电。年轻职工朝气蓬勃的工作场景被摄影师定格在这一刻。

  此时,在距离西柏坡纪念馆45公里外的平山县沕沕水景区的山坡上,还有大堆大堆尚未融化的冰块,景区内百花争艳,竞相开放,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重新装修的沕沕水电厂旧址陈列室里同样保存着这张照片。由于游客众多,景区负责人孙春香也当起了解说员,向人们讲述着当年修建水电站并向党中央、西柏坡供电的“边区创举”。

  同样是此时,在距离沕沕水电厂旧址120余公里外的太原市新友谊小区,一位96岁高龄老人从书橱拿出的也是这张照片。

  他就是照片里4人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当年晋察冀边区33兵工厂16分厂(沕沕水电厂)外线电工组组长王肇文。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同样一张照片可以承载一个时代的记忆。

  “当年我二十来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我参加了向党中央、西柏坡送电的架线任务,很光荣,很自豪呀……”

  手捧照片,老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

  王肇文,1926年12月生于山西省平定县(今阳泉市)荫营镇南窑庄村。1947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入党。1947年至1949年在晋察冀边区33兵工厂16分厂(沕沕水电厂)当电工,曾承担为党中央、西柏坡架线送电任务。新中国成立后调入晋西机器厂(代号743),后任厂长。

  

■1947年,王肇文(左下)在晋察冀边区第33兵工厂总厂与同事史培文(左上)、张振怀(右上)、梅喜忠(右下)调试变压器

  2.发电机从井陉煤矿运来

  沕沕水发电厂首任厂长商钧于2020年9月去世。在他的儿子商晓立的印象中,筹建沕沕水发电厂和给党中央、西柏坡供电的经历,是父亲一生中最为荣耀,也经常向他们提起的事情。这段历史也详细地记录在《风雨人生钢铁情——商钧回忆录》一书里。

  1947年,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当时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业局第三生产管理处(后改为33兵工厂)已经成立起来了,在平山县西南部的北冶、罗汉坪一带有几个兵工厂,开始手工式地生产弹药,当时缴获敌人的枪炮很多,但弹药很少,所以兵工厂主要是为前线部队制造炮弹、子弹、信号弹、手榴弹等,一切就围绕着这个“弹”。但生产工艺完全是手工式的,没有电,靠人摇,人代替马达,4个小伙子用手摇一个辘轳,带上皮带,带上两部元车,车手榴弹把子,4个小伙子摇,4个小伙子坐在旁边等着替换。元车车手榴弹把子可以,车炮弹的那个环儿、弹线也可以,但是弹尾有三个翅儿往上弄就太麻烦了,要打眼儿,一个炮弹三个翅儿,三个翅儿打九个眼儿,用铆钉往上铆炮弹翅儿。三四个人一天也就做十来发炮弹。没有电,生产炮弹太难了,生产效率极低。

  1947年2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召开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会议,要求边区工业局尽快解决军工用电问题,并责成工业局局长刘鼎负责此事。当时提了许多方案,比较可行的方案就是在沕沕水这个地方建一个水力发电厂。刘鼎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简称“工交学院”),成立了“晋察冀边区第一发电工程处”。由工交学院院长黎亮为工程处主任、总设计师,工交学院教务处主任张子林为工程处副主任。

  1947年3月,黎亮、张子林责成卢成铭和周士富带领道路班十几名学员到沕沕水实地勘测。这个沕沕水是一个山泉,落差很大,从山上流下来,形成了一个瀑布,经过初步测算,可带一台200千瓦左右的发电机,黎亮、张子林马上到阜平向刘鼎做了汇报。刘鼎听了非常高兴,要求他们速做准备,并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当时商钧正在寿阳黄丹沟煤矿负责接管和转运物资任务,执行接管和转运物资任务出发时,工交学院就给他们布置了这个特殊任务——寻找发电机。大概有半个月,转运物资任务完成了,但一直没有找到符合要求的发电机。阳泉也没有,最小的是600千瓦的,不能用。商钧随后到了井陉煤矿,在那里有了收获,找到一台194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是德国西门子产的,转速也低,20极的,正好可改造成水力发电机。

  这台194千瓦的发电机,就是后来建成沕沕水发电厂的发电机组。

  找到发电机组,边区政府就把建设电厂的任务交给了工交学院,因为工交学院有大批原北大工学院的教授,还有近千名学员。

  在沕沕水这样一个小山沟里建水力发电厂,在解放战争初期物资十分缺乏的条件下,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大多数人从来没见过水力发电,更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再就是材料,只有从井陉接收过来的一部分,根本不够用;还有就是水轮机的设计制造,一系列技术难题摆在几位教授面前。困难虽然很大,但大家充满了信心,并初步确定工期为6个月,1947年底建成发电厂,全体员工为这一目标拼命地往前赶各项工程进度。

  商钧当时是电气工程队队长,沕沕水发电厂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部分师生相继回校上课了,只有电气工程还在施工,这时三处党委书记陈琅环找到商钧,和他谈话:“商钧同志,你留下来担任这个厂的厂长吧。”“我们三处没有一个懂电的干部,实在管不了这个电厂,经过处党委讨论,认为你担任这个厂长最合适。你还年轻,今后还有学习的机会,你就留下来吧。”就这样,商钧就担任了沕沕水发电厂的第一任厂长。

 

■晋察冀边区第33兵工厂16分厂(沕沕水电厂)全体人员合影(王肇文,后排左三)

  3.送电西柏坡是秘密任务

  “照片上,左上是史培文、右上是张振怀,下面是梅喜忠和我,我在左面。这是在平山县北冶总厂,我们正在调试变压器。我年龄最小,但我技术好,是组长……”王肇文老先生娓娓道来。

  王肇文参加革命时,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的边区兵工厂也比较稳固了,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平山县北冶村成立了兵工第三生产管理处,下设十余个分厂,大部集中在平山县西部一条河两旁几十里的几个村庄里,生产品种有子弹、手榴弹、炮弹等多项。他以前在阳泉日本人统治的煤矿当电工,刚到解放区,感到一切都很新鲜,和国民党统治地区完全两样。特别是干群关系,非常密切,看不出哪个是官,哪个是兵。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干活,相互之间称呼也不叫官名,都叫某同志,或者是叫老张、老李等。不论徒弟还是师傅都没有特别的照顾,大家工作生活在一起,感到很亲切,心情很舒畅。

  1948年7月,王肇文突然接到一项任务:向中央机关所在地——西柏坡输送电。“任务下达时,为了保密,只讲向洪子店(当时平山县委所在地,离西柏坡两三里)送电,大家都以为是向县委输送电,经勘测决定从三家店(14分厂)到洪子店只有7.5公里走线路程,这项工程要求很急,计划20天左右完成。”

  首先进行工程线路测定和材料准备工作。正式开工后大家干劲很大,白天挖坑、埋杆、拉线,晚间整理电线,每天干到晚上12点才睡觉。其间遇到一个村因为购买电线杆与群众发生矛盾,村里干部处理不力,由于没有电线杆造成停工两天。这事一直闹到县委,开始县里处理较慢,影响了大家的情绪,不少同志认为给县委送电,他们还不积极支持我们,那就等着吧。

  “这时我找到县委书记,县委立即把村干部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我们提出工程进度受影响,村里干部主动表示,他们自己把树锯倒,抬到指定的线路上。老区人民这种知错就改,积极支援兵工建设的精神,使我们所有电工都受到很大鼓舞。”

  这时厂领导来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告诉大家:“这个工程是向党中央送电。”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家听了后非常高兴,一致认为这是最伟大的工程,大家的干劲更大了。

  “当时正值七八月,天气特别热,白天大家在山上干活,人人汗流浃背,晚上热得睡不着,蚊子又很多,咬得很厉害。老百姓都在房顶上睡觉,工人们只能睡在屋内,早晨起来大家被蚊子咬得像癞蛤蟆似的。因为天气太热,有些人中了暑,发高烧、拉肚子,即便这样大家都带病工作没有一个人休息。这时,我得了一种‘发疟子’的病,一会儿热一会儿冷,全身没有劲。同志们劝我休息,我看大家干劲那么大,怎么能休息?热的时候到树阴下蹲一会儿,冷了就到太阳下晒一会儿。那时没有医院,这样不知不觉就挺了过去。由于大家齐心协力,这项工程仅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完工后给我们开了庆功会,每个人一碗大烩菜,喝的是黑枣酒,不少同志都喝醉了。”

  

■1988年8月,王肇文重返沕沕水电厂,模仿当年朱总司令启动发电机的动作

  4.红色进行曲代代相传

  清明时节,平山县北冶乡罗汉坪村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前,来自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一行人正在这里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团结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于1949年7月7日落成,1998年9月1日在附近重建,以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和作出贡献的军工战士。纪念碑上镌刻着25位烈士的英名,每一个名字背后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沕沕水景区内,解说员苏凯静边走边向游客介绍“天池”的建设过程。

  天池是保障平稳发电的配套工程,功能是储水。在建发电厂的勘探设计中并没有这项工程。后在建设时,泉水的流量有所下降,为保障发电用水,决定在泉洞下游修建储水池,1947年4月份开始动工。天池坐落在半山腰的一片平地上,地基为上水石山基,虽不像青石山基那样坚硬,但柔中带韧,施工工具全靠镐和锨,一镐刨下去,往往只凿出一个白茬,又被反弹回来。负责施工的100多名军民,每天奋战14个小时,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臂轮肿了,手震破了,甚至造成伤残,仍锲而不舍。来自南京的华北工业交通学院青年学生王永山因施工疲劳过度,一镐下去,锛断了两个脚趾。青年学生张浩被镐凿成左脚骨折,导致残废……困难和伤病,反而进一步激励了大家的斗志,硬是一锨一镐地苦战了两个月,挖出了4000多平方米的池基……

 

■位于平山县罗汉坪村的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

  苏凯静在这里工作十多年了,她说:“每年到这里参观的游客有几十万人,沕沕水红色发电厂是我党我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为我们进行爱国爱党教育、永葆红色江山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在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第四展室,纪念馆解说员在照片前介绍说:平山县沕沕水电厂是新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厂,是为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央工委决定建设的,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沕沕水电厂不负党中央的重托和期望,在资金不足、物资匮乏、技术薄弱、敌人封锁的困难情况下,发扬我党倡导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短短七个月建成投产,有效地保证了革命圣地西柏坡的照明、发报用电和兵工生产急需的电力供应,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48年1月25日建成发电时,朱总司令专程参加竣工典礼、剪彩、讲话,并亲手启动水轮机发电。晋察冀边区政府遵照中央工委的指示,隆重举行了颁奖仪式,给负责电厂建设的第一发电工程处集体记大功一次,向沕沕水电厂颁发了“边区创举”纪念匾,向电厂建设人员每人颁发了一枚银质五星纪念章。

  其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朱德总司令6次来电厂视察,指挥协调电力生产供应,并写下“红色发电厂”题词。任弼时、董必武、聂荣臻等领导同志也曾来电厂参观慰问。1950年9月11日,毛泽东主席给以该电厂为代表的石家庄电业职工写信,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任务和改善自己生活而奋斗”。

  1955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沕沕水电厂改为民用。1975年,平山县政府对其投资扩建,并入石家庄电网运行。原发电设备停运,连同发电厂旧址作为历史文物保存。电厂旧址被列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

  70多年过去了,沕沕水瀑布依旧澎湃奔流、响彻山林,不舍昼夜唱着红色进行曲……

1
编辑:李飞  责任编辑:王红润  审核:王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