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特别报道 | 发布会上全国劳模答本报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
李东晓答记者问
2月6日,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办的北京、张家口轨道交通服务保障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全国劳模、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怀柔北机务段党委书记李东晓,就本报记者关心的“铁路是如何助力北京‘双奥之城’发展”的问题进行详实解答。
记者郭成提问
记者:
李东晓先生,您参与服务保障北京‘双奥’,见证了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您本人也实现了从动车组司机到管理者的转变,能否从您的视角,谈一谈铁路是如何助力北京“双奥之城”发展的?
李东晓:
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这14年间,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以及首都铁路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条线”蝶变成“一张网”:从北京夏季奥运会第一条高铁线路的京津城际,到现在的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京哈高铁、京张高铁、京雄城际……四通八达的高铁网,极大地促进了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北京有足够的实力再次申请和承办一届精彩的冬奥会。
“12小时”缩短为“4小时”:北京到上海,原来坐火车需要12小时,现在乘坐高铁复兴号,最快4小时多一点就能到。现在,从北京出发,1小时内可达天津、雄安、保定、承德、张家口等城市,2小时内可达石家庄、秦皇岛等城市。可以说,高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插上了翅膀,也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基础。
“一张票”升级为“一个系统”:铁路12306购票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刷脸进站、互联网订餐、中转换乘、自主选座等智能化便捷服务得到应用,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人们美好旅行生活的真实写照。
高铁是北京“双奥之城”繁荣发展的缩影,也是首都亮丽的名片。我相信,中国的现代化铁路,将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河工新闻网记者 郑荣玺 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