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有奔头 京津冀完善智慧农业平台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完善智慧农业平台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农业有甜头 农民增收有奔头
日前,河北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一家现代智慧农业园区的工人在采摘黄瓜。 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夏日时节,广袤的京津冀大地生机勃勃。一项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个高智装备如虎添翼,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京津冀三地智慧农业合作项目,连接京津冀经济命脉与城乡循环,关系着人们的柴米油盐、三餐四季。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是重要路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省加强与京津合作,通过共谋合作项目,共同开展研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完善智慧农业平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高产、高效、低耗的智慧农业模式,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智慧农业的甜头,农业正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丰富百姓“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
6月初,玉田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同试验示范种植的新品种春季包尖白菜喜获丰收,收获的白菜经过筛选包装后销往北京市场。
包尖白菜是玉田县特有的白菜品种,因外形直筒拧抱,顶部尖锐而得名“包尖”,是享誉京津冀地区的特色蔬菜品种。然而,近年来包尖白菜正经历着品种退化、抗病性降低和产量下降等诸多问题。
今年,玉田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邀请多位专家在当地展开品种改良、技术提升、品质保障等项目,通过反复科研攻关,培育出了春季包尖白菜品种,由夏季种植变成春夏两季种植,包尖白菜一茬收获变两茬。
“玉田包尖白菜作为明星产品,如果只在夏季种植初冬收获,就出现了夏季市场的空档,尽管目前全县包尖白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7.5万吨,但仍然供不应求。”玉田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艾会暖介绍,该县也尝试过利用设施等方式种植包尖白菜传统品种,但都没有成功。而今,春季包尖白菜的试验成功,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格局,在确保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填补了夏季市场的空档,将进一步丰富北京蔬菜市场供应。
玉田县是京津周边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县创建“玉田供京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超40万亩,年均为京津及周边市场供应各类蔬菜110余万吨。
丰富百姓“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如何提升京津冀三地人民不断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在河北省建立了5个专家工作站、14个双百对接基地,推广示范蔬菜、花卉、食用菌、芦笋、果树等品种61个,示范种植玉米、小麦、枸杞、草莓以及各类蔬菜总面积超过900万亩。在环京地区推广高科技示范田,仅杂交小麦,就在沧州、唐山、廊坊示范推广60万亩,实现节水3000万吨、增产4500万公斤。
自2021年以来,北京奶牛团队通过“奶牛保姆行动”在津冀开展示范推广工作20项,覆盖当地奶牛5.47万头,增加收益320余万元。“家禽”团队通过推广北京鸭高品质生产技术,带动承德等地肉鸭产业发展,出栏日龄缩短2天,料肉比降低0.07,鸭胚合格率提高3.5个百分点;叶菜团队与河北蔬菜团队共建张北蔬菜生产核心技术示范区2400亩;食用菌团队在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和平泉市开展耐高温香菇优良品种选育,产量增加28%至33%。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智能化种田高效更科学
近日,在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搭载北斗定位系统的无人驾驶收割机精准穿梭于麦浪间,驾驶舱内的电脑自动采集亩数、产量、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无人驾驶播种机器根据设定路线,同步精准施肥播种玉米。
看着颗颗饱满的麦粒从收割机的粮仓中倾泻而下,合作社负责人姚风娟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智慧农机不仅数据及时准确,工作效率还高,3000多亩小麦,用不了几天就能收割完。”姚风娟说,以前,收割机手收割完小麦后,必须有专人对收割的小麦面积进行实地测量、统计产量;如今,智慧农机能自动测算出作业面积、收割小麦总产量并实时传输至指挥平台。
从去年开始,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加入了河北省全程机械化“无人农场”项目。合作社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专家团队,推广“农机装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建设小麦生产无人农场,通过耕整地、种植、植保、灌溉、收获等环节,推进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和无人化方向发展。
赵县让智慧农业扎根田间,仅是河北省以智能化赋能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
如今,运用5G、北斗、人工智能,无人播种机识别地块自动掉头,实现厘米级播种;大型小麦收割机一机多用,同步实现产量测算、数据传输、卫星定位;秸秆收储机走过之处,秸秆整装打包输出……来自北京的智慧农业方案在河北省多地变为现实,新一代农人更加“耳聪目明”,农业生产更加轻松、精准、高效。
借助科技的力量,传统农业焕发勃勃生机。近年来,河北省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进“京津研发、河北落地”,加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持续推动智能感知、分析、控制等技术和装备在大田种植领域集成应用,积极引进水肥一体化、自动喷滴灌、自动采摘等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和数字设备,开展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利用遥感和物联网等手段,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和灾情虫情,农业信息化的增产提质潜力不断被激发,大大促进了京津冀农产品增产增效增收。
全产业链信息互通有无,智慧农业发展潜力广阔
京津冀三地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共享机制,是京津冀智慧农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近年来,三地共建京津冀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果蔬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盐碱地生态植被修复4个联合实验室等不同层次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北京市在张家口、承德、唐山的生产基地推广应用物联网农情监测系统,建设双向视频站点、远程教育站点,为农户提供病虫害咨询诊断、农技远程培训等服务,各类涉农科技信息服务总数超过750万人次。通过建立网络云盘、微信公众号等共享平台,实现京津冀蔬菜产业科研成果共享。在环京的24个蔬菜主产县,选定了200多个蔬菜生产基地作为监测点,通过京冀蔬菜产销信息系统,建立形成了京冀蔬菜产销基础数据库,为京冀两地分析研判蔬菜供京提供了重要支撑。
京津冀三地还结合农业生产日常工作,开展了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督导检查活动;推动了京津冀农药管理联防联控和植保植检等协同发展工作;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京津冀联合监测机制;在种子、农药、兽药、动检、屠宰、渔政管理、跨界河流等方面,跨区域持续开展联合执法工作。
未来,京津冀三地如何更好地在智慧农业上进行合作,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河北省农业信息中心主任何宇炜说,河北省需要在政府协同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政府协同、部门间协同,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一些技术转换标准,加强技术成果转换力度,使北京、天津先进技术和产品落地河北,促进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
何宇炜建议,河北省应进一步加强同北京、天津等地高层次科研团队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在农业管理、产业调控、技术推广、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合作研究,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走出实验室。进一步推进三地农业全产业链的协同,促进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和服务等关键环节连点成线成片,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深化协同、携手共进,让智慧农业结出更多的硕果。(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