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 让企业焕发新活力
服装拆包、打板、整理、接收订单……3月17日清晨,商户吴洪强早早就来到明珠国际商贸城早市的店里,将新款女装精心陈列在显眼位置,期待当天能迎来不错的销售开局。
位于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明珠国际商贸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我省完成疏解转移体量最大的轻工生产项目,先后承接了北京批发商户达1.2万余户,服装服饰加工生产企业600多家,成为北京疏解服装产业落户最多的城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协同作为率先突破领域之一。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启动以来,三地坚持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一盘棋”统筹,“一张图”推进,“一条心”发力,“一体化”布局,“一张网”链接,区域发展跑出加速度,产业协同迈上新台阶。
疏解转移让商户的生意更好
2015年,北京大红门和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开始疏解搬迁。吴洪强经过多方考察后,将他在北京的服装生意迁至沧州。
除了商铺,吴洪强还在沧州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租了1000平方米的厂房。“这种‘前店后仓’的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空间。”吴洪强说,不仅没有流失客户,还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凭借完善的产业链让产能翻了番。
协同发展不是单向的外迁和承接,而是要通过迁移把产业扩容提质、做大做强。目前,沧州市服装服饰产业已经形成集设计研发、原辅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电子商务、娱乐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营业额更是突破了400亿元。连续三年入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百强榜。
创新协同实现了3纳米突围
从产业疏解承接到合作共建,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为北京研发、河北落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河北复朗施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研发在北京,“结果”在河北的企业,在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们自主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工业化稳定量产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机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河北复朗施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崔建勋自豪地说。
身为河北人的崔建勋,多年来一直在北京中关村的实验室搞纳米材料制备机器的研发。“当时主要是借助北京丰富的科研力量,突破了从‘0’到‘1’。”崔建勋说,直到规模化生产的时候,才将黑灯工厂落户河北。
崔建勋介绍,目前公司已经拥有45项国家专利,实现了3纳米超小尺寸金属材料的规模化、多品类量产和应用。在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上,相较于国内外同行提升了几十倍,还具备生产过程对环境零污染、资源利用率高达95%以上的相对优势。
持续拓展“北京研发、河北转化”模式,我省不断加快推进京津优质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
跨域成链让企业上下游合作更紧密
随着科技创新协同持续深化,京津冀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已经成为主旋律。
在涿州的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看板”上,实时更新着订单指标数据。“这批货要供给北京奔驰,那批要供给长城汽车……”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天下线的零部件,几个小时之内就能运抵北京亦庄某车企生产基地,快的话,当天就能嵌入车企的新车骨架。
在这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凌云股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产品,正与京津冀上下游企业合力共造“一辆车”。
据了解,自《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印发以来,京津冀三地首批拉出6条重点产业链。其中,我省牵头制定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图谱,通过精准梳理上下游配套关系,协同发力,有效推动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三地汽车产业协作越来越紧密,津冀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整车供应链。其中,河北企业有225家。
凭借完善的产业链体系,2024年,京津冀三地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1.47万辆,其中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5.67万辆,同比增长1.5倍。
数据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经济总量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了11.5万亿元,京津冀工业增加值达到了2.66万亿元。
随着三地区域合作日益加强,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迈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
记者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