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废钢变“绿钢”的智能“密码”
石钢中棒线精整车间,职工通过屏幕监控系统,实时跟踪精整机器人作业情况。
提到钢厂,你想到的是什么?高炉、烟囱、铁水奔腾?但在石家庄有一家“不按套路出牌”的钢厂——河钢集团石钢公司(以下简称石钢),它没有高炉,不用铁矿石,却炼出了国际知名车企信赖的“绿钢”!
在石钢绿色短流程特钢智能工厂,炼钢是从“吃”进废钢开始的。
废钢通过智能验质系统如同做CT扫描般被精准识别;电炉“吞”下废钢“吐”出优质钢水;钢坯顺着重重轧机过去变成不同规格的圆钢;智能机器人组成的“钢铁战队”在精整车间自主作业;坐在主控室的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完成复杂的生产过程……4月20日,记者在石钢看到的这些场景,彻底转变了对钢厂固有的印象。
“与传统长流程炼钢相比,石钢采用的短流程工艺,全部以废钢为原料,省去了焦化、烧结、炼铁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环节,生产过程主要使用天然气和电,实现了污染物近零或零排放。”石钢信息物流中心智能制造管理主管黄菁介绍。
石钢原料厂职工正在检查废钢料篮,确保废钢安全、准确吊运指定位置,为后续电炉冶炼提供坚实原料保障。
在石钢的废钢加工车间,原料厂供应工段段长刘超向记者详细讲解了废钢的“重生之旅”,经过分拣和处理后的废钢会被送至配料间、装入料篮,再送至电炉顶部进行预热,后通过电炉熔化成钢水。“废钢分拣除杂也实现了智能化,石钢冶炼特钢的配套模型大概有十几个,不同的配套模型冶炼不同的钢种,会自动选择不同的废钢。”刘超说。
石钢是国内首批投用双竖井废钢预热直流电弧炉的钢厂,这一“硬核”装备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电炉上方固定有两个半圆竖井,冶炼的同时,在竖井中加入下一炉废钢,利用高温烟气可将废钢预热至600摄氏度以上。”黄菁介绍,这种独特的废料预热方法,缩短了废钢熔化时间,提升了冶炼效率并降低电耗。与长流程高炉的连续性生产模式不同,电炉短流程炼钢具有灵活性优势。可以根据电网的峰谷时段灵活安排检修与维护,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还能避免因设备故障对生产连续性造成的影响,确保产能和产效最好水平。
数据显示,与长流程工艺相比,石钢的短流程炼钢等量级生产规模可实现污染物减排75%以上,综合能耗降低62%,真正实现了“吃进去废钢,产出来‘绿钢’”的绿色循环。
如果说短流程工艺是石钢的“绿色基因”,那么智能制造则是其“效率密码”。
“我们的一体化数智系统,涵盖设备管理、自动控制、质量管控等方方面面,让工序一‘幕’了然。”黄菁告诉记者,这套系统实现了从废钢智能验质、智能炼钢、柔性轧制到精整产线的“全流程”智能制造。
在废钢验收环节,智能验质系统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对每块进厂废钢进行“CT扫描”,准确识别率高达95%。废钢等级智能判定、自动计算扣杂等功能,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验质效率低、误差大的状况。
在石钢化学快速分析检测中心,一台取样机器人正在忙碌工作。化验员王婷婷介绍,“以前做检测需要工人从炼钢炉里取钢水,速度慢还存在安全风险。现在用上了智能检测系统,从取样到完成检测平均2分40秒就能出结果。”这种高效精准的检测为生产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石钢轧钢厂小棒线职工在加热炉主控室,对智能燃烧模型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严把产品过程质量控制。
在石钢轧钢厂小棒线生产现场,橘红色的钢坯如“火龙”般从加热炉步出,经过一道道精密的轧机,最终“变身”为性能优异的棒材,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高效顺畅。“这条小棒线重点生产直径13毫米到60毫米的高端钢材。钢种不同,加热温度、时长也各不相同。”小棒线副作业长贾利军告诉记者,他们打造了40余个钢种的智能燃烧模型,根据不同的订单需求,工作人员在相应模型,按动鼠标就能快捷设置加热参数,简便精准。
在中棒线后部精整车间,38台智能机器人组成的集群正在协同作业,从拆捆、修磨到打捆、贴标、入库,各环节一气呵成,全部由机器人完成。“关键工艺环节无需人工参与,以前一些拆困、修磨等需要人工参与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在主控室监控电脑屏幕就可完成。”石钢盛嘉公司钢后车间主任于佳星介绍。
石钢的智能制造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还延伸到整个供应链。通过智慧运行数字平台,企业实现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端的物流全过程掌上预约、集中监控,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
通过短流程工艺和智能制造的“双轮驱动”,石钢生产的高端特钢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独特竞争力。其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领域,更获得了奔驰、宝马等国际知名车企的青睐。
“短流程产线可通过灵活调节生产节奏应对市场变化,相比长流程钢厂高炉工艺的刚性生产模式,能有效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黄菁解释道。这种生产组织的灵活性,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更值得一提的是,石钢的“绿钢”因其低碳属性正成为国际市场的“香饽饽”。在全球碳减排的大背景下,采用短流程工艺生产的钢材碳足迹显著低于传统工艺,这为产品进入对环保要求严格的国际市场提供了“绿色通行证”。
石钢的实践不仅为企业自身开辟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也为中国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在“双碳”目标下,这种融合了循环经济与智能制造的创新模式,正在重新定义钢铁产业的未来。
文/图 记者刘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