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有书香气自华
——刘金凯和他的书法家工作室
■刘金凯与其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一同进行书法创作
(扫码看视频)
■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们在工作室内相互交流
■刘金凯书法家工作室内的笔墨纸砚为前来参与研习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必要保障
■人们在工作室的阅读区讨论碑帖
一管笔,半池墨,一方砚,几盏茶,一壁诗书,满室清韵。
位于省会中华北大街与和平路交口的刘金凯书法家工作室,虽比邻便利店、健身房和影院,藏身于喧嚣街巷与百姓烟火中间,却仍以一隅之地,为这座城市平添了一份温润与雅静。
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现代书法大家沈尹默曾说过,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依托于汉字这个中国文化的最小单位,书法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书写着中国文化的辉煌与灿烂。
我们的生活从未与书法远离,无论是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古时坊间,还是呈现在科技社会的繁华街头,我们随时都会与碑榜、联匾、尺牍、招牌、书籍上的书法相遇,它们或楷或行,或篆或隶,你我可以读不懂它,却也不妨碍我们从中品出几分或狂放不羁或洒脱自在的味道。
“书法是最具国民普及性、最有广泛社会基础,并和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结合最紧密的一门艺术。”工作室领衔人刘金凯说,书法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可以消解现代生活带给人们的紧张焦虑,既能静心修身,更能丰满自我。
跻身全国书法名家大家之列,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发展委员会主任5年、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10年,书法于刘金凯,既是追求,又是责任,更是使命。
他从小学习书法,半生工作都与书法朝夕相处,出版过多部书法作品集,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家级书法展,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在他的带领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先后承办了5次全国性书法展览,创建了全省群众书法展、全省农民书法展、全省优秀青年骨干书法展等展览品牌,书坛“冀军”惊艳崛起,河北实现了由书法大省到书法强省的跨越。
砚纸方寸小,翰墨藏襟怀。艺术繁荣总要与经济发展水乳相融,才能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刘金凯的心里,实现河北书法的繁荣与发展,是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和理想。
愿以一隅“书”香,载一城文脉。
飞入寻常百姓家
街头巷尾的那缕文艺气息
见到刘金凯的时候,春节刚过,刘金凯书法家工作室的落地玻璃门上,还留有这个节日的气息。
“如沐春风”2023迎新年社区群众春联展和宏“兔”大展——挥春送福活动的海报依然传递着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魅力。
“活动持续了四天,几十名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现场创作,用不同的字体书写出了数百副春联和‘福’字,附近社区和路过的市民排着队进来领春联。”刘金凯介绍,参展作者既有书坛耆宿,也有翰苑新声,其文吉庆祥和、诵之上口、余韵悠长,其书技艺兼备、笔墨精良、风格多样,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共同期待和美好祝愿。
活动期间,刘金凯携工作室成员与书法爱好者交流书艺,探讨创作心得,满墙悬挂的春联成为教学范本,名家指点和现场创作不仅为爱好者们打开了学习的大门,也让百姓深切感受到了书法就在身边的喜悦。
2022年9月份开始,陆续有50余家文化名家工作室在省会开启,这些建在“家门口”的文化阵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的责任,以文艺创作、展播、交流等形式,成为市民在茶余饭后体验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空间。
“书法在省会的普及程度还是很高的,我们有过调研摸底,工作室所在的新华区共有200多位有基础的书法爱好者,我们的目标是将把这些书法爱好者作为种子选手进行重点培养,并通过这些骨干力量向外辐射,让书法艺术真正走进社区、飞入寻常百姓家。”
工作室分为信息区、教学区、学习交流区、阅读区、文创产品区等几个区域,可以完成教学、交流、点评、观摩等活动。“阅读区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区域。”刘金凯介绍,工作室和新华书店联手,选推了500个品类的碑帖,共5000册,可以看,可以买。“也可以向轮值的书法家咨询适合自己的碑帖,这个很重要,初学者和进阶者要临学的字帖是不同的,要循序渐进,才能打牢基础。”
工作室成立后,慕名而来请刘金凯指点的人络绎不绝,有石家庄本地的书法爱好者,也有省内外的爱好者,有刚入门的中小学生,也有颇有造诣的专业书家。面对不同的受教群体,他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耐心指点。
“刘主席告诉我,创作的时候在谋篇布局、字形、用墨方面可以提前考虑,但写的时候要放松,自然一点,不要刻意,线条的灵动感和质感要表现出来。”一位来自基层的青年书法爱好者说,名家一对一的指导给他的创作带来明确的方向,让他受益匪浅。
“在现场创作中,刘主席经常会直接示范讲解,告诉他们怎么用墨,怎么布局。”书法家刘庆来也是工作室的成员之一,他目睹过多次刘金凯为上门求教的书法爱好者点评作品的实况,这也让他从中体悟到很多创作理念和书学思想。
“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我十分自豪并坚信书法艺术在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方面大有可为。我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传统艺术在人民大众中普及和推广。”多年来,刘金凯坚持书法教育普及和文艺志愿服务工作,工作室的成立,为河北书法服务群众、促进创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
丰富艺术诞生的土壤
从书法大省跨向强省的民间基石
“在这个工作室,我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工作室还有6名成员,可以从不同书体、不同层面和不同人群进行交流,有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书法教师为学生服务,有书法名家为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创作服务,可以适应不同层面的需求。”刘金凯说。
这也是刘金凯书法家工作室与众不同的地方,这里有一支致力于书法教育普及和传播的“名家志愿者”队伍,他们把书法教育与普及的目光放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期冀为燕赵大地的文化底蕴添上一份现代书法艺术的底色。
艺术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曾为河北书法催生出最为灿烂的花朵。
2013年,刘金凯开始担任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上任当年,省书协主席团经过了几番讨论,定下了要让河北省从书法大省向书法强省跨越的目标,“文化艺术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座城市更应该有和它经济发展所匹配的文化高度和厚度。”刘金凯说。
2015年7月,河北省首届群众书法大展在河北博物院隆重举办。展览共收到书法作品6205件,展出书法作品440件,作品体现出的专业水准,展示了我省强盛的民间书法实力。
2017年9月,河北省首届农民书法展在石家庄市美术馆举行。展览共收到书法作品3000余件,展出作品225件。“高手在民间”是很多观展专业人士的直接感受。
2019年3月,由省书协承办的首届全国农民书法作品展在河北涿州开展,活动征集到书法作品3762件,展出作品313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盛赞,“水准很高,可以把‘农民’两个字去掉了。”
“夯实书法的民间力量,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策划书法展览或学术活动,向观众开展教育培训,向观众普及书法专业知识。依托书法展览策划公共教育或书法村、书法课堂建设,拓宽书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刘金凯带领省书协组织展览,展开教学,推出活动,鼓励民间组织开展书法活动,“我们打开门办协会,所有的书法艺术组织都是我们的支持对象。”
在刘金凯的眼里,书法教育不再只是小众人群的精神消费,而是大众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介质。“我们今年还要承办全国性的工人书法展,挖掘鼓励基础人群中比较出色的书法爱好者,丰富书法艺术诞生的土壤。”
每每大展来临,刘金凯都会带着书法名家深入到社区、学校、乡村、协会,组织重点作者展开创作交流会、研究会,通过名家点评和培训,指导创作者完成创作,从社区大众到书法从业者,从耕耘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到忙碌在厂矿车间的工人,书法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热爱者与传播者之间的书法路径。
那两扇玻璃门之内,是一群文化工作者的书法情怀,而外面的那座城,是文脉所系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来自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文化和艺术则是滋养人类精神的土壤,以一己些微之力,厚培精神文化土壤,闪烁的是信念的光芒。
艺术点亮幸福生活
让生命成为最好的样子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艺术深入普通人的生活,更能体现艺术的魅力。
2019年3月11日,定州市李亲顾镇油味村举行“河北省书法村揭牌仪式”,这是省书协通过的第二批书法村。截至目前,河北省省级书法村达到25个。
悠悠书香浸润原野,油味村从十年前的普通乡村发展到现在讲求诗书孝道的文明村,书法村的创建功不可没。
自2015年以来,油味村先后成立了书法家协会“定南创作中心”和“文博书画院”,还定期举办书法展览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书画展、送春联、书画笔会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村民们学国学、学书法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在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下,不少村民离开了酒桌、麻将桌,孩子们离开了网络游戏,传统文化“德贤孝善”的文明之花,在每个人心中绽放。
“村里的麻将馆老板吴习安砸了麻将桌,专心练书法,现在已经成为定州市书协优秀会员。哪家有喜事,第一个主动写喜字、写对联的就是他。”提起村民精神风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贾建平能举出好多这样的例子,“让每一位村民得到文化的熏陶,焕发‘精气神’,让每一个孩子好好学习,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就是我发展乡村文化的初衷。”
近年来,油味村红红火火“种文化”,充分激发了农民文化创造与共享文化成果的热情,让乡村文化拥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生命力。刘金凯介绍,自2017年起,我省积极推动的书法村建设,将书法家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平台搭建得更加完备,省书协不断加大力度,在全省各地培养基层书法艺术骨干,从“送下去”到“扶起来”,让书法文化扎根基层,成为省书协工作的努力方向。
“忙时锄禾耕地,闲时挥毫泼墨”,作为我省书法村的一个美丽缩影,油味村农民书法爱好者们以质朴的心灵徜徉在或优雅或狂放的书法艺术中,这是艺术滋养带来的蓬勃生机,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有人说,艺术,是为了让生命成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刘金凯深以为然,他谆谆告诫年轻人:“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可以让人的心静下来,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进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我们看一幅作品,不管是技法还是意境,最后都要落到人品上。年轻的书家在感悟生活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要有时代的责任和担当,你的胸怀、格局越大,作品的气象和格调就会越高,作品的生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都会越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创作要走出书斋
要做散落在群众中的艺术种子
意大利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传统书法艺术也不能远离当代语境。”刘金凯说。在工作室的墙上,挂有他几幅书法作品,所书内容不是古诗词,也不是什么名言警句,而是他创作多年的感悟与思考。
在他看来,书法从来不是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它与生活与时代审美联系密切,脱离生活,艺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艺术名家工作室建在街面上,就是为了服务社会,让更多人爱上书法。书家更要从书斋里走出来,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创造出与时代贴合的作品。
追索半生的书法生涯,让刘金凯对书法之道有着最为朴素的理解,那就是得之于心,才能应之于手。
他推崇“二王”书法,多年临习研究。他倡导书家要深入探究书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书者创作时的心态,“你不能单一地天天临摹,就技法而技法。你要面对书者当时的情境,体会书帖每个字的形体结构,领会其中的精髓。”
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和内心奥秘,研究书法不仅是揣摩技巧,还应了解技巧之外更深广的东西,游弋在书法世界的刘金凯对其他艺术形式也下过很深的功夫,他不仅涉猎舞蹈、音乐、戏剧、建筑等,还研究古诗词,对京剧也颇有研究,从中悟到了许多书法技艺。“世间众技,无论哪种,一旦上升到艺术层次,如同由多个大门进入同一间宏伟的大厅,终至融化吸收。”他说。
他谨慎对待当下书法的创新,认为书法的审美要符合当前的时代,书法家有责任记录时代,不能只在书斋里埋头创作,艺术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让书法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声音,要用书法记录当下社会生活。”关于“怎么写”和“写什么”的思考,是几届群众书法展、农民书法展办下来,带给刘金凯的深刻感悟,“创作要接地气,要有真情实感的体现,要能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的艺术和内容要结合在一起,反映新时代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中你的体会。”
在他心里,书法要从书斋推向社会,把笔墨表达的焦距延展到情感体验,因为只有富含时代气息的文本才能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真切感受时代发展强音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
“文艺创作的核心是人民至上,不管哪个行业,都要走入到百姓当中,深入生活,扎根人心,这是我们的文艺思想。”刘金凯说,如何走进千家万户,服务社区群众,工作室就是一个最好的媒介,它让群众零距离体验艺术,又能让创作者感受当下生活。“不要老仰望星空,而要做散落在群众当中的艺术种子。”
这一颗颗艺术的种子,扎根在广袤的土壤,才能成就城市枝繁叶茂的文化之林,滋养城市的现代生活。
■文/记者刘艳惠 图/记者毕春华 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