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原点上的追光者
——记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特级技师、唐山电务段检修车间综合工区工长韩龙
韩龙查看测试记录
韩龙用自己研制的《SD-DL便携点灯灯单元测试仪》测试器材
韩龙利用测试台测试轨道器材
韩龙测试轨道电路轨面电压
韩龙在班前会讲解专业技术
人物速写
在唐山市中心南部,一座红墙青瓦的百年老站静静伫立——唐山南站。这座诞生于1881年的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见证者。当蒸汽机车喷薄的浓烟早已化作历史的云烟,这里的轨道依然承载着时代奔涌的脉搏。
在这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站台上,有一位名叫韩龙的铁路工匠,他的血脉里流淌着三代人的铁路情缘。祖父和父亲都是原来老京山线卑家店站上的值班员,他们在运转室内调度指挥列车的身影,早已化作他生命中最坚实的信仰。他用创新与奉献,为铁路安全运行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信号灯”。
从一名普通信号工到“京铁工匠”“特级技师”,从技术革新到公益助人,韩龙的职业生涯如同两条并行的铁轨——一条通向专业领域的精益求精,另一条延伸至社会的温情角落。他用双手守护铁路“心脏”,用爱心照亮孤困儿童的未来,在铁路原点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匠人传奇。
人物名片
韩龙,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唐山电务段检修车间综合工区工长。在近30年的时光里,他凭借着对铁路事业的满腔热忱,用汗水与智慧,为铁路的安全稳定运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在人才培养上不遗余力,在团队凝聚上用心用情,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新时代铁路人的使命担当,成为众多铁路从业者心中的标杆,激励着无数人在铁路事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他先后被评为“铁路工匠”、北京局集团公司“新时代京铁榜样”、“全路技术能手”等称号,多次获评集团公司“首席技师”。2024年,他更是获得集团公司“特级技师”和“最美京铁人”称号。
信号灯下的“火眼金睛”
技术创新守护铁路安全
1981年冬夜,卑家店站的运转室里,煤油灯在玻璃罩上投下摇晃的光晕。5岁的韩龙趴在窗边,看着爷爷按下控制台上的各种按钮,一条白色的光带随着按钮的按下接续点亮。那时的韩龙不明白,这些轰鸣的钢铁巨兽如何连接起千里之外的城市,只记得爷爷工作服上永远洗不掉的机油味。
1990年的夏天,14岁的韩龙跟着父亲在卑家店站的运转室值班。父亲提着信号灯,点亮后变换着不同的颜色,一会儿变成红色,一会儿变成绿色,一会儿又变成黄色。他不明白,每一种颜色的改变,都有不同的意义。“铁路工人的手要像绣花针,既要稳又要准。”父亲这句话,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启蒙箴言。
1996年,技校毕业的韩龙在家庭的熏陶下,如愿加入铁路大家庭,“比起爷爷和父亲经历过的铁路‘慢时光’,我的幸福指数要高得多。”怀揣对铁路的深情,韩龙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他所在的工区主要负责电务信号电源设备和器材的检修检测工作。他深知,想提升专业技术,就得勤奋钻研、细致观察。那些日子里,韩龙满脑子都是如何精准测试器材,更好地服务现场,动手实践成为了他探索技术革新的“秘密武器”。每当面对设备故障,他从不敷衍了事,而是深挖问题根源,不断革新检修工艺和故障处理方法,只为提升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保障铁路信号系统的正常运转。
2017年3月的一个深夜,唐山电务段检修车间唐山检修综合工区依然灯火通明。韩龙趴在实验台前,额角渗出的汗珠滴落在泛黄的电路图纸上。“这已经是第37次模拟测试了,但数据还是不对劲……”他的声音沙哑却坚定。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战役”源于一起ZPW-2000发送器故障事件——现场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数据严重不符,导致出现故障的器材被错误判定为可用,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器材的正常维修进度,更对铁路行车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破解困局,韩龙开启了一场“技术突围”。白天,他泡在工区里,查阅大量专业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相关的技术细节;晚上,他向业内专家请教,仔细聆听他们的见解和建议。在充分了解问题背景后,他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试验改进过程。
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但韩龙从未想过放弃。终于,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研制出“ZPW-2000发送器、接收器故障实验台”。这个“藏在”冰柜里的实验台就像一台为器材量身定制的“体检神器”,能够模拟温差、震动、不同电气环境等144种极端工况,可以对发送器和接收器进行全方位的精准检测,为后续的维修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工区老师傅感叹:“这实验台就像给设备做了个‘全身体检’,连‘亚健康’都能查出来!”凭借这一创新成果,韩龙荣获了当年北京局集团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成果三等奖。用模拟信号精准复现故障场景,让隐蔽问题无所遁形。
铁路信号电源屏被喻为电务设备的“心脏”,为铁路信号设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不同厂家生产的电源屏模块型号繁杂、兼容性差,一旦故障,维修成本高、耗时长,成了困扰现场多年的“顽疾”。
2018年,韩龙决定向这个难题发起挑战。他带领7个技工开启“百日会战”,3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电路板铺满地面,测试线如藤蔓般缠绕。白天他在工区拆解模块,记录参数;晚上伏案绘图,反复试验兼容方案。一次深夜,他突发灵感:“如果能设计一个多功能转换装置,让不同模块‘对话’,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历时4个月,他成功研制出“电源屏模块多功能转换装置”。这个行李箱大的装置,能输出5种不同类型的电源,让10余种模块实现“即插即用”。投入使用后,故障处理时间缩短70%,为现场电源故障应急处置提供了新思路、新办法。这项成果一举拿下北京局集团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工友们笑称它是“模块界的万能翻译官”。
此后,韩龙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2020年,他研制出“电源模块转接检测仪”,该仪器集转接与检测功能于一体,在故障抢修和模块检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其相关QC课题荣获2021年天津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成果奖。
信号点灯单元是列车的“眼睛”,韩龙发现现有的信号点灯单元测试设备存在精准度不足、便携性差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现场检测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毅然开启了艰苦的研发之路。研发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韩龙白天在工作岗位上忙碌,晚上就一头扎进工作室,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反复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改进。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研制出《便携式SD-DL点灯单元测试仪》。这款测试仪不仅精准度高,能够对信号点灯单元进行精确检测,而且体积小巧、便于携带,极大地方便了现场作业人员。该测试仪凭借其创新性和实用性,获得了国家发明实用型专利,为铁路信号设备检测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铁轨旁的温情
公益之路上的“信号灯”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是韩龙母亲49年来的教诲。2010年,当他第一次走进唐山市开平区妇女儿童慈爱协会,看到孤困儿童躲闪的眼神时,这句话突然有了重量。那一刻,韩龙决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那缕光,用行动践行母亲的嘱托。从那以后,救助孤贫儿童、帮助贫困生,成了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021年6月,韩龙当上了唐山孝和孤困儿童志愿服务团副团长。节假日对别人来说是休息放松的时间,对他来说,却是和孩子们相处的珍贵时刻。韩龙和志愿者们来到孩子们身边,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心里话。
在迁安市胡小宏(化名)的记忆里,那个改变命运的生日蛋糕至今散发着甜蜜的气息。小宏10岁那年,父母在一场火灾中不幸离世,巨大的打击让她整个人都懵了,精神恍惚。这时韩龙与她结成了帮扶对子,每周驱车30公里陪她聊天,带她逛书店,不仅在物质上帮助她,还和她一起讨论学习,分享生活趣事,鼓励她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小宏13岁生日那天,韩龙特意定制的蛋糕上插着13支蜡烛。“祝你生日快乐……”当歌声响起时,小宏突然跟着哼唱起来——这是她父母离世后第一次开口唱歌。如今,这个曾经低头不语的女孩,已成为自信的化妆师,每次见面都会给韩龙画个“专属笑脸”。
家住丰润区的许冰(化名),一岁时父母在车祸中去世,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韩龙从她上初中时就开始帮扶她。得知她体质弱,无法上体育课时,韩龙遍访名医,陪她针灸治疗三年,并承担全部费用。渐渐地,小冰的身体强壮了起来,当她在中学长跑比赛中夺得第六名时,她举着奖牌对韩龙喊:“韩叔叔,我能跑了!”
小冰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一直很好。可有一次考试没考好,被老师批评后,满是委屈情绪低落,韩龙一直鼓励她,和她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很快帮她从挫败中走出来。最终,她成功考入河北地质大学,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小冰在给韩龙报喜信息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谢谢您让我相信,人生没有终点站。”
2024年8月,迁西县贫困学生张秀琴(化名)被淮南师范学院录取。这本是大喜事,可高额学费却让这个贫困家庭犯了难。她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有精神障碍,姐妹们还在上学。得知这一情况后,韩龙当即捐出500元,并在朋友圈发起“爱心接力”。他白天打电话联系企业,深夜整理募捐明细,72小时内筹得12000元。当他把善款送到小琴家时,小琴患病的父亲攥着他的手颤抖着说不出话,小琴的眼泪滴在通知书上,晕开了“录取”二字。
十余年间,韩龙带领团队帮扶贫困学生520余人次,募集善款超50万元。8名同事受他影响加入公益行列,工区里流传着一句话:“韩工长的工具箱里,一半是扳手,一半是爱心。”
匠魂传承
在铁路原点播撒火种
“师傅的教案会呼吸。”班组成员刘奕辛如此评价。作为唐山电务段职工创新工作室骨干,韩龙坚信“一花独放不是春”。他设计了一套“理论+案例+实操”的培训模式:用故障视频当教材,拿废旧模块当教具,甚至把课堂搬到铁道旁。“看,这个电容鼓包了,就像人得了高血压!”生动的比喻让年轻职工秒懂技术要点。同时,他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已有三名成员成功取得信号工技师资格,成为了单位的技术骨干。他参与的多个项目也得到了单位和集团公司工会的高度认可,为青年技能骨干队伍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唐山南站的月台上,韩龙常对徒弟们说:“这里是中国铁路的起点,咱们干的活,得配得上这份历史。”2023年,唐山地区突遇大暴雨,部分设备浸水,急需调配20多台变压器,他带领团队连夜奋战,仅用四五个小时就完成了20多台设备的检测工作。有媒体采访时问及感受,他指着锈迹斑斑的唐胥铁路遗存铁轨说:“工匠精神,就是既要守住根,又要追上光。”
在工区管理方面,韩龙深知每个职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管理中坚持因材施教。对于新入职的职工,他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对于经验丰富的职工,他鼓励他们参与创新攻关项目,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对于出现问题的职工,他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积极与他们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有一次,当工友小刘因家庭原因情绪低落时,韩龙悄悄把他叫到外面,“知道为什么信号灯要三色交替吗?”他指着站场的红灯,“红色是警示,黄色是过渡,绿色才是通行。人生哪能总是一路绿灯?”这番话让小刘眼眶发红,也让他重新燃起斗志。
如今,49岁的韩龙仍保持着入路时的习惯: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检查一遍所有的设备。晨光中,他的身影与信号机重叠,仿佛一道永不褪色的安全坐标。当远方列车呼啸而过,信号灯由绿转红的瞬间,三十载光阴凝成钢铁动脉上最温暖的光。
文/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张来民 赵国彪
图/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