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丨关虎:让焊枪“听懂”代码的智造先锋
关虎正在用焊接机器人示教器微调焊接参数
人物名片
关虎,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毛料分厂焊接机器人班组长,焊接机器人应用与创新团队和焊接机器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成为智造时代产业工人转型的先锋和标杆。他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煤炭行业青年岗位能手、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共青团员、河北省“冀青之星”、省国资委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石煤机公司)毛料分厂焊接车间,手持示教器的关虎,不断调整着各类参数,一行行代码转化为精准的焊接指令,指挥机器人手臂灵活舞动,蓝色弧光闪烁间,一道精密焊缝将钢铁部件完美连接。
让冰冷的焊枪“听懂”数字化的语言是这位90后焊工诠释工匠精神的另一种方式。铜套焊接、全方位焊接、截齿座焊接……在焊接机器人领域,许多不可能在关虎手中一一变为可能。
谁能想到,这位焊接机器人领域的“首席技师”,最初只是一名铸造造型工。他三次跨界,三次在工种比武中获得第一名,实现了从学徒工到高技能人才的凤凰涅槃。
2015年到2025年,渡过转型升级阵痛期的石煤机公司,职工从2000人降至1300人,销售收入却从六亿元升到十几亿元。作为公司焊接机器人团队的领军人物,可以说,在此过程中,关虎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电脑编程和智能焊接的过程,对技校毕业的我来说太难了。”关虎坦言。即使通过学习,他成为团队中最快掌握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技工,第一次单独操控焊接机器人的过程也并不顺利。“公司接到了制作环卫车污水箱的紧急订单,但编好的程序运行不了。”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他与机器人“杠上了”,不仅让机器人学会了“听话”,他还创造性地采用分段分组循环焊接法,一举解决了特种材料焊接的难题,将效率提升了一倍。
这次成功让他真切体会到智能制造的魅力:“机器人能完成很多人工作业难以达到的精度,特别是对于复杂结构的焊接。”
2020年,以关虎名字命名的焊接机器人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攻克了20多项技术难题,研发了多种实用性焊接工装。
钢套内孔焊铜工艺一直是个行业难题,传统手工焊接效率低、耗材多。经过反复试验,关虎通过调整焊接参数和采用特殊的曲面叠焊方法,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同时节约了40%的铜焊丝。这项创新每年为公司节省成本数十万元。
石煤机公司掘进机机型有十几个,专门在煤矿开掘巷道,掘进机的截割头上分布着不同角度的截齿,因为截割头的本体带有弧度,每一个截齿角度不同,不好定位,都是手工焊接。不服输的关虎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最终攻克了截割头合金刀头的自动焊接技术,效率提升3.5倍,质量稳定性大幅度提升。
他设计制作的环卫车箱体整体智能焊接技术和掘进机锥体类截割头截齿焊接技术,属国内首创;他优化改进工艺70余项,进一步提升智能焊接效率50%以上;他为新增的11种产品结构件设计机器人焊接工艺,创新工作室发布了100多项创新成果,4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多项成果获奖。
最让关虎自豪的是,他们已将机器人焊接应用范围扩大到公司80%的中大型结构件,一些复杂工艺甚至超出了设备厂商的预期。“现在厂家技术员来我们这儿,反而要学习我们的操作经验。”关虎笑着说。
在2023年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上,关虎代表河北出战。面对全新的设备型号,他再次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仅用两周时间就掌握了不同品牌机器人的操作差异,最终获得个人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
如今的焊接车间里,关虎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那份专注。在他的带领下,30多名普通焊工成功转型为机器人操作能手,一个智能化的人才梯队正在形成。他总结出“按、熟、明、流、精”五字工作法,正在帮助更多工友放下焊枪成为“键盘舞者”。
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这位年轻的工匠说:“时代在变,技术也在变,但工匠精神的核心没变——就是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文/本报记者刘艳惠
图/本报通讯员杨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