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丨孙喜玲:绽放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百合仙子”
孙喜玲在田地中观察百合植株
人物名片
孙喜玲,1975年生,中共党员,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她以生态产业为笔,带领村民勾画百合花田里的振兴梦,实现资源增长、生态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曾获河北省乡村振兴“领头羊”、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202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清晨的坝上,寒风料峭,孙喜玲裹着棉袄穿行在1500亩百合花田里,查看覆膜保温情况。“这花可是咱乡亲们的‘金饭碗’,得护仔细了!”这位说话带笑、裤脚沾泥的全国劳动模范,正是带领大石砬村从贫困村蜕变为“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的“领头雁”。
大石砬村地处平均海拔1600米的坝上,距县城35公里,现有村民1356人,其中少数民族631人。2018年8月,当孙喜玲接过村支书的担子时,摆在眼前的是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窘境。“守着绿水青山不能过穷日子!”孙喜玲带领村干部经过多方调研考察,最终确定了“传统产业抓提升、优势产业抓增效、特色产业抓培育”的工作思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大石砬村土质为肥沃的富硒黑沙土,且当地昼夜温差较大,很适合种植赏食百合。她开始带着党员试种40亩露天百合。寒冬腊月蹲在地头记录数据,开春时用开裂的手敲开农科院专家的门。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百合产业亩均收入近5000元,收益比传统作物翻番。如今,村里种植露天百合1500亩,12个品种的食用百合、4个品种的观赏百合,产量稳定,销售顺畅。9个鲜切花大棚、20余亩的百合等鲜切花,错季销售,填补坝上地区冬季鲜花市场空白。“以前种土豆刨一年地,不如现在一季花!”村民赵大娘数着卖花的钱笑眯了眼。
“要让乡亲们吃上‘生态饭’,把碗端得稳。”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孙喜玲抓住省林业和草原局帮扶机遇,创新推出“合作社造林”模式。河北省首个合作社造林项目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元;坝上杨树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惠及40名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使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华北落叶松抚育项目投资60余万元。同时,申请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79个,人均年增收4200元,实现资源增长、生态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此外,她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开发打造的“霓裳花谷”景区,连续三年举办花卉旅游文化节,打造集花卉观光、生态康养、民俗文化、田园休憩四位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2024年,村集体年收入增至1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1.7万元,不仅在乡村产业上找准了突破口,更让村民们鼓起了“钱袋子”。“以前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当老板,这日子美!”花卉旅游文化节期间,村民老李的农家乐日营业额突破3000元。
“谁说女子不如男?干得行不行,要看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党支部书记就得为老百姓做主。”这是孙喜玲常说的一句话。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孙喜玲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改造危房、新建幼儿园;为村里打新机井,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建设标准篮球场和文体活动室,还建设了公共浴室、警务室、生态公园、文化大舞台、冲水式公厕等设施,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同时,在村内重要节点和交通路口架设高清摄像头,实现公安视频网络全覆盖,村民免费使用无线网络,住在村里大家满满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为少数民族人口占46.5%的村庄,孙喜玲在文化大舞台策划“民族风情周”,组织村民联合庆祝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排演少数民族歌舞、制作分享少数民族美食等系列活动,增进各民族村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营造团结和谐的乡村氛围,满族剪纸、蒙古族歌舞轮番登场。她组建的“红马甲”服务队里,各族群众一起扫雪栽树,开展打扫公共卫生、义务植树绿化、护林防火等活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
站在新建的村史馆前,孙喜玲抚摸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奖牌说:“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继续带着乡亲们种好‘幸福花’,走稳振兴路!”轻风吹过百合花海,映红了她和村民们幸福的笑脸。
记者韩廷钰 通讯员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