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丨张孟臣:构筑起大豆育种的“科技长城”
张孟臣在实验室工作
人物名片
张孟臣,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我国著名大豆遗传育种专家。他40年如一日,痴心于大豆育种事业,用初心丈量田地,用信念养护秧苗,将多年心血凝结成31个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为中国大豆产业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科技长城”,先后获得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猫腰认真查看大豆植株,观察花蕾和豆荚孕育生长情况,记录数据……今年4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孟臣正在该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郊的大豆试验田中精心护理着豆苗。“现在正是年度育种的关键时期,必须盯住、守好。”张孟臣说。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张孟臣为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能有最佳状态,4月22日从海南匆匆返回石家庄,直接入住医院,做有针对性的治疗,第二天又拖着病腿参加了全省大豆产能提升培训会。
出生于1956年的张孟臣,2010年患双侧股骨头坏死,2016年又被确诊恶性肿瘤,2023年做了恶性肿瘤手术。除住院治疗外,他每年夏、秋、冬三季都雷打不动地出现在石家庄和三亚市郊的试验田中。
“每次看到张老师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行走在田间,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滑落,我都很心疼,也很感动。”“张老师一直在争分夺秒搞科研,总感觉他的时间不够用,让我很受触动。”张孟臣身边的科技人员由衷表达着崇敬之情。
张孟臣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醉心和痴迷,缘自他幼年目睹亲人爱吃豆腐却没钱买的无能为力。20世纪80年代他大学毕业后,面对国产大豆产量低、依赖进口的窘境,张孟臣暗自立下誓言:“要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自己培育的优良豆制品。”为此,他开始攻关遗传育种难题,创新大豆高产优质育种技术体系,解决我国大豆产量低、品质低和大豆育种重复杂交困难等世界性难题,掀起了一场静默却震撼的“种子革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锲而不舍的攻关,他育成国内第一个亩产突破300公斤的早熟品种“冀豆7号”,打破了我国夏大豆亩产不足百公斤的生产记录,并顺利推动我国夏大豆产区北移;他培育的高油品种“冀豆17号”则多次刷新亩产超350公斤的记录,油分含量超越美国进口大豆,适应性覆盖全国11个省份。
针对我国大豆蛋白质偏低的现状,他又将其列为自己的科技攻关课题。“我们针对大豆蛋白与产量的‘负相关魔咒’,创新蛋白质与产量协同提高育种技术。”张孟臣告诉记者,经过几年上万次的试验,他们最终育成了世界上水溶性蛋白最高、我国第一个跨区域审定高蛋白品种“冀豆12号”为代表的高蛋白大豆系列品种,“冀豆12号”也是我国第一个突破300公斤的高蛋白大豆品种,年种植面积曾占国审高蛋白大豆的“半壁江山”,全国育种单位至今已利用它育成27个审定推广品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优异创新种质。
面对种质资源的“卡脖子”难题,他潜心钻研大豆ms雄性核不育基因动态种质基因库及其轮回选择技术,带领全国27个省份的科研工作者汇聚了3000份优质基因,深入开展“基因聚合育种”,解决了大豆育种重复杂交困难与遗传基础狭窄这一世界性难题。其相关技术品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从业的40多年时间内,张孟臣始终秉持一颗初心,常年在科研和生产领域辛勤耕耘,即使身患重病仍不离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职业忠诚和使命担当,在大豆育种技术、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方面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先后育成高产优质品种31个,很好地推动了我省及黄淮海地区大豆产能的提升。
“种子是产业的‘芯片’,人才是祖国未来的‘种子’。”张孟臣秉持这一理念,用心组建全国唯一一个集国家改良分中心、转基因中试基地和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大豆团队,牵头组建了10个省份50多家科研单位的育种协作网,针对科研与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有力推动了我国大豆研究与产业发展;他培养出一批硕、博研究生和博士后,培育他们逐步成长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优秀省管专家或青年拔尖人才等;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巨人计划”首批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文/记者王井堪 通讯员张京慧
图/通讯员张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