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的“百分”守护者
——记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国网沧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自动化运维师倪玮强
倪玮强查看电力系统软件
扫码看视频
人物名片
倪玮强,国网沧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自动化运维师。专注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20余年,他主持研发技术创新、QC成果、管理创新成果百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5项,填补专业技术领域多项空白。先后获得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能工巧匠等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他曾言,人生的答卷上,99分或许是一个优等生的荣耀,却难以铸就一名合格工人的脊梁。真正的工匠,当怀“百分”的热忱,于细微处雕琢匠心,在分毫之间追求极致,让每一个作品都镌刻着精益求精的印记。
他亦道,在电网控制的世界里,回车键的每一次敲击都似落笔成书,一旦确认便再无修改余地。20余载春秋流转,他在电网数据的星河中穿梭,数万次的敲击,如同精准的鼓点,始终保持着零失误的完美节奏。
他动情讲述成长故事,父亲身为村里的兼职电工,用坚实的臂膀守护一家一户的灯火璀璨;而他作为沧州电力调度运行控制的领航者,肩负着整个城市的光明重任。两代人的坚守,变的是职责的半径,不变的是刻进血脉的担当。
他目光坚定展望未来,在电力事业的征途上,要用科技的力量为电网注入灵魂:既要化身电网指挥的“千里眼”,洞察每个角落的细微变化;又要成为“顺风耳”,捕捉每一丝异常的声响;更要锻造为电网调控运行的“智慧芯”。用技术突破边界,以创新定义未来,让每一条指令都精准如心跳,让每一度电都闪耀着使命的光芒。
倪玮强和同事查看设备运转情况
光影逐梦
乡野少年初识电力之光
倪玮强1977年出生在山东省威海市一个农村家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光里,父亲作为村里的农机具修理组组长,兼行电工职责。年幼的倪玮强总爱踩着父亲的影子,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去百姓家中维修电路。每一次电流重新涌动,点亮的不仅是漆黑的屋子,还有村民们眼角眉梢溢出的感激。
“村里有位聋哑老人,从他的肢体语言中,父亲断定是家里停电了。我跟着父亲一起去,当修好的线路让灯光再次亮起时,他在院子里紧紧攥住父亲的手,激动地就要哭了。”2025年4月15日,记者采访倪玮强时,他的回忆仍带着时光的温度,在那个时期,电对很多农村人来说就是盲点,没几个人会修,村里人对父亲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与感激,深深触动了倪玮强。
“父亲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我渴望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一炽热的梦想,自此在少年心田扎根。
高中毕业,倪玮强以优异成绩叩开了华北电力大学的大门。毕业后,当象牙塔的理论知识遇上真实的工作场景,这位曾经的学霸却遭遇了知识的惊涛骇浪。
“学校里总说理论联系实际,可真正工作后才明白,是实际在叩击理论的大门。电力调度自动化的知识如浩瀚星海,技术迭代的速度更是让人应接不暇。”倪玮强作为自动化运维技师,见证着行业从SCADA系统到智能调度、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直至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的变革,每一次技术浪潮,都重塑着电网运维的版图。
在这片知识的疆场,停滞不前就会被时代的车轮远远抛下。
“去年掌握的技能,或许今年就需要革新;今日攻克的难题,明天可能就有更精妙的解法。”怀揣着对技术的敬畏,倪玮强将学习融入生命,每日与行业白皮书相伴,每周沉浸于技术案例的剖析。
在正确认识电力自动化运维工作的同时,倪玮强还从老电力人身上学到了“严”“细”“实”的工作态度。
在一次系统抢修中,当数据修复到99%时,倪玮强说了一句“应该差不多了”。话音刚落,师父就耐心地提醒他,“不到最后,永远不要有闭环想法”。倪玮强悉听师父教诲,立志要用满分精神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完美,成为一名电力工匠。
倪玮强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专业书籍
实战砺剑
保电一线淬炼责任担当
“把前人的经验直接拿来用,是取得进步最快的一条路径。”工作中的倪玮强建立了“问题记录本”,每天向师父请教至少三个技术细节,逐步形成系统认知,堵住技能缺口。勤学不辍的他,“以干代练,以学代荒,以问代堵”,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2008年盛夏,北京奥运的聚光灯下,有一群“电力卫士”正进行着看不见的较量。倪玮强接到奥运保电任务时,面对的是如繁星般复杂的电力数据——每台服务器承载着128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需要设置400多道“数字防火墙”,这些精密如蛛网的防护体系,要像守护奥运圣火般确保万无一失。
“这就像用绣花针在云端织就安全网。”倪玮强这样形容当时的挑战。他与两名队友组成攻坚“铁三角”,开启了与时间的赛跑。昼夜轮回中,他们每天的作息表上只有4个小时的睡眠刻度,自动化机房的灯光常常与晨光相接,键盘敲击声成了最执着的战鼓。
当最后一道防火墙测试通过时,三人相视而笑。那些密密麻麻的代码背后,是几万次策略调试的汗水,是30多个不眠之夜堆砌的坚守,更是中国电力人用技术为奥运盛会编织的隐形“金钟罩”。这份用专业与热血写就的保电答卷,最终随着奥运圣火一起,照亮了世界的夜空。
2010年,沧州供电公司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数字大搬迁”——在系统不停运的情况下,将整个核心在线系统迁移至新平台。
“这就像给飞行中的飞机换引擎,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系统崩溃,甚至可能引发大停电。”作为这场战役的副总指挥,倪玮强深知其中的风险。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和团队反复打磨搬迁方案,前后修改了十多个版本,每个版本又包含20个子方案,而每个子方案的安全验证至少核对三遍。
搬迁过程持续了两个多月,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机房。一天,一个关键业务系统突然“罢工”了。
“半小时内恢复不了,整个系统就会瘫痪!”徒弟李倩急得手心冒汗,她一条条检查数据、核对策略,可问题依然像捉迷藏一样,怎么也找不出来。无奈之下,她赶紧向师父求救。倪玮强迅速赶到,目光如鹰般扫过屏幕,短短几秒就锁定了问题——一条被忽略的策略配置错误。
“师父就像我们的‘定海神针’,再复杂的故障,他总能一眼看穿。”李倩感慨地说。
这场搬迁最终实现所有系统“零差错”上线,实现了供电服务零中断的目标。这场数字化迁移,后来成为行业内的标杆案例。而倪玮强和他的团队,用专业与沉稳,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守护着万家灯火。
倪玮强调节机房设备
创新突围
移动主站跑出电网“加速度”
工作中,倪玮强致力于用创新的方法寻求突破。“只要有新技术、新方法,我就要努力成为最早掌握的人。”这股敢于争先的劲头,让他不断进步。
在电力系统的“神经中枢”里,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就像一位运筹帷幄的指挥官,它需要精准掌握电网的每一条数据。但十年前,这个系统却有个“老大难”问题——变电站数据要接入调度系统时,调试人员就要跑一场“电话马拉松”。
“那时候,我们得先建通道、对数据,所有环节必须按部就班来。”倪玮强回忆说,“调试员一天要打15个小时电话,嗓子说哑了也不敢停,因为错一个数字就可能影响整个电网安全。”
“把‘调度大脑’装进电脑,把指挥中心搬到现场去!”在一次团队头脑风暴中,倪玮强提出了这样一个大胆设想。
把庞大的调度主站系统“瘦身”后装进电脑,让调试员带着“迷你主站”直接去变电站现场工作,省去反复传数据的麻烦。这个想法听着简单,实现起来却非常困难。既要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又要从海量数据中精准剥离出核心功能。单是其中一项“电力高级应用”功能,团队就做了120多次实验。
那些日子里,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倪玮强总说:“数据核对,绝不能‘差不多就行’,必须做到‘零差错’。”
一个月后,原本占据整个机房的调度系统,体量被压缩了10倍,在笔记本电脑里顺利安家。
“移动式模拟主站”让调试工作彻底变样,以前像单车道排队通行,现在变成了多车道齐头并进。从“串联”到“并联”的变革,让沧州供电公司创下了20天接入128个变电站的纪录,工作效率提升近10倍!这项技术后来还被用于新能源电站接入,为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专注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20余年,倪玮强先后经历了两套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和三套自动化系统运维。他曾带领班组投入沧州电网调度数据网建设,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率先完成了工作任务;他曾带领团队在地县一体化智能电网控制系统建设及实用化过程中,创造了系统建设的6个“全国第一”;由他主持研发的技术创新、QC成果、管理创新成果百余项,填补了专业技术领域多项空白。
倪玮强和创新工作室成员探讨研发成果
匠心传承
人才沃土培育电力尖兵
“调度自动化系统就像电网的‘最强大脑’,技术更新比手机换代还快,我们得时刻保持‘电量满格’的学习状态。”倪玮强常这样告诫团队。面对新一代调度系统的升级浪潮,这位技术带头人始终坚信:“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电网人的必答题。”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倪玮强深知,电力事业不是单打独斗的赛场,而是薪火相传的接力跑。于是,这位技术大拿甘当“人梯”,把培养新人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事业”。
倪玮强向年轻的同事传授经验
在同事们眼中,倪玮强既是严师又是“创新导师”。他亲手编写的工作手册被称作“调度自动化通关宝典”;他的培训课总能化繁为简,把晦涩的专业术语变成“电力系统小课堂”;他搭建的实训平台,让新人能在“模拟电网”上反复“练手”,就像飞行员用模拟舱训练一样安全高效。
“每周攻克一道难题,每月来次技能‘段位赛’,每季评选‘技术之星’。”团队成员张烨说,师父倪玮强创建的这一套“段位升级制”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倪玮强的带领下,这支队伍不仅捧回了全国工人先锋号、河北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还6次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硬核荣誉,更培养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一批“电力尖兵”。
如今,在电网调度的数字星河中,新一代技术人才正熠熠生辉,他们传承创新的火种,以智慧守护光明,让万家灯火温暖如歌。
文/记者周斐 图/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