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丨王艳春:绽放在建筑一线的“铿锵玫瑰”
王艳春在施工现场检查建筑材料
人物名片
王艳春,1987年生,本科学历,现任河北中铸爱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二级建造师。她16年扎根建筑项目一线,不怕吃苦、勤于钻研、善于学习,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弯钩的长度和弯钩的角度一定要做到位,一定要把好项目质量关。”近日,王艳春来到河北省重点项目京津冀5G+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工地,在现场细心叮嘱质检员。像这样的项目工地,她每天最多时要跑上七八个。
在建筑行业一线很少有女性的身影,而作为一名80后,王艳春16年扎根建筑项目一线,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懂技术、善创新、会管理的企业中坚力量,并且带动身边农民工兄弟吃上了“技术饭”。
2009年,从农村走出来的王艳春成为建筑工地上的一名预算员,每天编制项目预算、核定工程成本。枯燥的工作、艰苦的环境令很多一起入职的工友转了行,但王艳春觉得“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坚持下去才有意义”。她一干就是7年,施工流程、材料消耗、造价软件等都做到了驾轻就熟。
看着电脑图纸中的大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王艳春有了新想法,在建筑技术领域一试身手。她白天忙工作,晚上“啃”专业书籍,一有空就往工地跑,跟在技术人员后面问这问那。在不断的努力下,她成功考取了二级建造师证书,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副高级工程师。
“别看她外表文静,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真的令人佩服。”同事杨庆伟这样评价王艳春。
2021年,秦皇岛侨商大厦项目是王艳春和团队遇到的一块“硬骨头”。作为当时国内寒冷地区建筑高度最高、总建筑面积最大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节能公共建筑,其对建筑的气密性和保温性要求都很高。王艳春和团队经过一个多月反复实验,最终决定采用“现浇混凝土点连式双挂网内置保温构造技术”,将保温层像“三明治”一样嵌入墙体,但更大的难题随之而来,水泥浇筑方式也要改变。王艳春天天往工地跑,脑子里不停琢磨推算,有时连吃饭都会走神。一个月后,她终于想出了好办法,通过“错层浇筑”实现了混凝土墙体与保温层同步施工。这一方法颠覆传统工艺,填补行业空白,《被动式建筑现浇维护墙体施工技术研究》获得河北省建筑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被动式建筑现浇维护墙体施工工法》获得河北省建筑业企业工法大赛一等工法。
2022年,秦皇岛未来中心项目建设中,应用了王艳春和同事研发的可拆卸和免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这种楼承板上贴有二维码,工人扫描后即可调取桁架板型号、安装位置、质量检测报告,全程数据可追溯。“传统楼承板安装存在人工误差大、返工率高的问题。当时,我和同事们在-20℃至30℃不同环境中反复测试,最终研发了可拆卸和免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使施工周期缩短25%。”王艳春介绍说。
为了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王艳春提出“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拧成一股绳。2022年,公司成立以她名字命名的“王艳春创新工作室”,团队有13人,最小的28岁,最大的40岁,为企业创新研发多项工艺工法,并迅速应用于建筑工地上。
“我就是农民工出身,深知这个群体的不易。”王艳春为了让农民工兄弟吃上“技术饭”,积极推进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实施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她牵头成立中铸爱军职业培训学校和中铸增长商学院中铸夜校,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签约校企合作,与深圳中旭教育达成战略合作,几年来对农民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上万人次,大大提升了农民工群体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
如今,王艳春依然喜欢跑工地,看到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她心里高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追着她请教技术问题她心里更高兴。“作为一名女性,在建筑一线确实有很多不易和艰辛,但是我一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相信,只要肯努力,肯学习,肯创新,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王艳春说。
记者朱润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