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人社局打造“互联网+调解仲裁”新型审理方式
让异地劳动者维权更便捷
“多亏了咱廊坊市仲裁委,解决了我的劳资纠纷问题,让我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人,也感受到了温暖。”收到仲裁裁决书,拿到64000余元赔偿金时,远在上海的当事人申某打来电话说。
2024年12月底,申某从上海来到廊坊市劳动仲裁院,申请劳动仲裁。原来,申某于2017年6月,通过猎头公司到某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作。后来,却突然被公司解雇。申某不服,要求单位赔偿。
这个案子让廊坊市仲裁委的工作人员皱起了眉头——案情并不复杂,但申某提供的其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上约定,发生劳动争议需到公司注册地申请仲裁。而作为被申请人的某房地产公司的注册地为廊坊,总部却设在北京,双方实际合同履行地为上海。一个案子涉及三个省市,按常规,申请人申请仲裁、修改内容、交换证据时,如没有授权委托人,均需本人到现场办理。这样一来,就需要申某多次往返上海、廊坊两地,不仅耽误申某的时间,也会增加其他附加费用。此外,某房地产公司作为被申请人,其领取文书、交换证据也需要两次往返北京、廊坊。
为节约劳资双方时间和金钱,廊坊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仲裁系统建设,利用“线上+线下”处理模式,通过河北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办案系统、电子邮件、特快专递、电话沟通等方式使本次仲裁案件的主要程序,包括立案、受理、证据交换、送达等都在网上进行。
这只是廊坊市仲裁委创新受理异地当事人仲裁案件的一个缩影。
2024年初,重庆市云阳县清水土家族务工人员叶某等人在廊坊市广阳区某工地从事木工工作,被施工方拖欠了100余万元。而此时,叶某等人已经准备离开廊坊去四川打工。为了避免因提交证据等环节让叶某等人频繁往返于川冀两地,廊坊市仲裁委利用“线上+线下”处理模式,帮叶某等人追回了拖欠的工资。
近年来,廊坊市人社局打造“互联网+调解仲裁”的新型审理方式,通过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旨在加快服务方式与业务创新变革,更好满足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日益增长的调解仲裁需求,“集案件提交、进度查询、在线调解、电子送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仲裁服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仲裁服务全流程的线上化、智能化、无纸化。不仅大大提高了仲裁效率,还降低了仲裁成本和时间成本。”廊坊市仲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当事人只需轻点鼠标或手机屏幕,即可随时随地了解案件进展情况,享受便捷的仲裁服务。据了解,仅2024年,廊坊市仲裁委就受理了19个异地劳动仲裁案件,其中,最远的在贵州、内蒙古等地,共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记者李华 通讯员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