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属于劳动者|筑梦海港 蓝色港湾逐浪追梦砺匠心
筑梦海港 蓝色港湾逐浪追梦砺匠心
——从驯服“钢铁巨兽”到创造世界纪录,看劳模精神在港口熠熠生辉
李伏玉攀登装船机
河北作为依山傍海的京畿重地,坐拥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等一颗颗璀璨的“渤海明珠”。这些港口不仅有连通世界的黄金水道,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在这片蓝色港湾里,有这样一群劈波斩浪的弄潮儿:他们以创新为刃,破解技术难题;以匠心为魂,雕琢港口品质;以担当为舵,引领行业航向。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港口从扳手到键盘、从汗水到代码的生产作业进化。他们就是港口战线当之无愧的标杆——劳动模范。
小心愿撬动大变革
河北港口集团秦港股份二公司装船一部副部长李伏玉一直有一个小心愿: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港口的所有设备完美运行,让那些“钢铁巨兽”能听工人的话好好干活,减轻维修人员的劳动强度。正是在这个小心愿的激励下,他36年扎根港口生产一线,在技术攻关、设备管理中倾尽才智、攻坚克难,在勤奋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成长为新一代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港口工人的典范。
1989年,职业高中毕业的李伏玉进入秦港股份二公司装船一队,当上了一名电气修理工。课本上的理论学了一大堆,可初次看见港口里庞大而复杂的机器设备,还是有些束手无策。干什么都不甘人后的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快速提高自己的能力。
李伏玉软磨硬泡向工段长借来7台单机图纸,复印下来学习。他又找来大机设备图纸,将电气部件在图纸背面编号标注,一有维修现场就去盯着看,下班后再仔细研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背着图纸和工具,不知多少次在机械上爬上爬下、设备里钻进钻出。他白天观察机械设备,晚上查资料做笔记,将技改项目、改造过程、技术难点、注意事项等都一一记录下来,最后做成厚厚的4大本被同事们称为“宝库”的技术手册。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儿,李伏玉很快就对港口机械日常维修和故障处理驾轻就熟,成长为队里的技术骨干。
李伏玉常说,“靠技术吃饭、永远不落伍”。学习知识、钻研技术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为了寻找解决技术难题的钥匙,他自费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为了查找故障原因,他连续3个月“泡”在现场做数据统计;为了保持知识、技术的更新,他考入燕山大学进修电气自动化专业,之后又完成河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学业。
秦皇岛港煤一期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的现代化煤炭码头,经过40多年运行,设备老化严重。李伏玉率领技术团队对装船机、取料机实施“全面手术”,让老旧设备焕发新生机,故障率由22%下降为零,每年可多装船50万吨,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随着秦皇岛港智慧化改造步伐加快,煤一期码头引进了技术含量高的欧洲“奥钢联”技术。但在调试过程中,时常出现的溜筒防碰保护动作会造成设备损坏,每次停机维修至少要4个小时。李伏玉对此提出改进建议,外国专家却毫不留情地反驳了他。不服气的李伏玉自费买来电子元器件,推翻原有外方设计控制模式,大胆采用雷达信号应用到防碰撞控制系统上,经过连续七天七夜模拟试验,最终这个“雷达反馈测绘间接防碰撞保护系统”获得成功,成为当时我国乃至世界港口的首创。
在绿色港口建设中,李伏玉更是一马当先。他深入研究取料机操作运行规律与电气控制系统效能,设计出“应用马达测控单元实现取料机斗轮与回转联锁协调高效取料”,使装船效率提高5%的同时能耗指标下降5%;改进设计取料机俯仰系统低位取料控制新模式,使清场作业由原来1.5小时以上缩短至0.6小时左右,解决了煤炭清场作业耗时长、能耗高的问题;大胆采用逆向思维,对23条皮带机实施空载逆流程改造,单条作业线每小时节电55度,对节能减排贡献巨大。这项改造也让他荣获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
2018年,李伏玉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致力于港口电气设备技术攻关革新、培养高技能人才,取得了累累硕果。工作室承担的煤一期A1Q、A2Q、A3Q三台取料机的电气室、司机室技术升级改造,使单机运行效率提高10%;A4Q取料机卷缆控制改造项目大大降低抻缆、脱缆的安全风险,延长动力卷缆使用寿命;李伏玉带头总结出的“13111故障优选排除法”“安全节能高效取料操作法”,成为河北港口集团十佳绝技绝活。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李伏玉工匠创新工作室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先后编写培训教材十余万字,培养出13名工程师、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李伏玉也被评为“秦皇岛市技能名师”。
“坚持是成功的基础。”这是李伏玉特别相信的一句话。装船机俯仰系统改造,装船机走行调速纠偏的研究与实现,取料机控制系统升级……近两年来,他的创新成果依旧层出不穷。据统计,30多年来,李伏玉先后主持、参与港口装卸机械电气设备技术更新改造项目180余项,攻克制约港口装卸生产的诸多技术难关,累计为港口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宋涛查看检修设备
自主创新闯出新天地
在曹妃甸港矿石码头上,万吨巨轮停泊,卸船机挥舞着“钢爪”,将船舱里的铁矿石抓运至传送带上。“我们创造并保持着1.31万吨/小时的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看着眼前的繁忙景象,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调度指挥部部长宋涛话语里充满自豪。
2011年,宋涛怀着一腔热血来到曹妃甸这片开发中的热土,成为一名机械技术员;2012年,开始担任卸船队队长,负责卸船作业管理以及港机设备维护保养。运营初期,新员工没有经验,宋涛就带领大家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实现了吞吐量“两年即达产、三年三跨越”。
在这座专业化矿石码头上,宋涛一直保持着“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工作作风,迅速熟悉并精通业务,成长为行家里手。同事们都说,宋涛对码头上各类机械的每一处运行情况都了如指掌,就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
怎么让机械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怎么让它们干活儿又快又好?宋涛脑子里时刻琢磨着如何通过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创新不一定就是高大上,有时‘五小’也能解决大问题,我们要用最低的成本解决实际问题。”宋涛说。
一台皮带机有上万个托辊,而托辊是易损部件,一年要更换两三千个,每次更换需要两三名工人耗时20多分钟才能完成。能不能想个办法提高效率、节约人力?经过反复实验,宋涛带领团队研发出托辊更换工具,将更换用时降至10分钟,维修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宋涛常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2014年,公司成立了以宋涛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队在机械电气、操作工艺、安全环保等领域自主攻关、创新不断。
2015年7月2日,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可接卸40万吨散货船港口。当年11月16日,40万吨级矿石船舶“宏远”轮首航曹妃甸港,宋涛带领团队通过应用自主提出的专有技术《一种新型桥式卸船机作业方法》,一举创造1.31万吨/小时的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2023年7月,该项技术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让中国港口的“效率密码”登上国际舞台。
创新工作室内,陈列着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铁矿石标本。“这种粉比较黏,容易沾皮带;这种粉比较轻,容易扬尘……”宋涛对各种铁矿石的特性都了如指掌。而对于各类港口机械的生产参数,宋涛也都记在本子上、印在脑子里。凭借这种“痴迷”,2021年9月,宋涛团队先后攻克自动定位技术、防撞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矿石码头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6台堆取料机仅用2人就能实现远程自动监控作业。同时,改造成本比周边同类项目节支1200万元。
2023年,宋涛将目光瞄向卸船机自动化技术这一港口行业艰巨而又前沿的课题。卸船机因其作业非连续、工况非标准的特点,成为国内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后一道“壁垒”,多项关键技术还没有完全攻克。
“搞创新,就是要啃最硬的骨头。”宋涛下定决心。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吃住在单位,一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半年干出了别人18个月的工作量。经过上千次数据采集、万余页演算手稿以及数不清的修正与验证,课题终于如期完成,成为国内首个由企业职工完全自主研发的卸船机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相比同行节约建设成本2000多万元。
在宋涛创新工作室里有一面“群英荟萃”墙,上面展示着多位创新达人的业绩:38岁的杨庚,拥有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获“河北省能工巧匠”“全国交通建设工匠”等称号;34岁的韩立涛,被公司评为“卸船机上的大工匠”,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等称号……在宋涛的带领下,年轻职工们迸发出无限潜能。
到目前,宋涛创新工作室累计培养省级以上先进人物20余人,完成技术改造百余项,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荣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交通工匠工作室”。
从青涩学子到“大国工匠”提名人选,从普通技术员到全国劳模,一路走来,宋涛感受到了技术的魅力和创新的力量,也更深刻理解了匠心的价值与肩上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们需要与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并肩前行。”宋涛说。
宋涛研究卸船机原理
匠心传承向海图强
蓝色港湾,潜力无限;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王余禾、任庆宪、张海波、刘守成、朱江……在我省港口蓬勃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劳模工匠人才。截至目前,河北港口集团拥有全国劳模10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人、省级劳模29人、全国行业(部级)劳模10人、市级劳模54人。
港口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镌刻着劳模们智慧的印记;技术突破的每一座里程碑,都浸透着奋斗者辛勤的汗水;创新路上攻克的每一道难关,都见证着追梦人不屈的意志。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什么是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什么是永不言弃的拼搏韧劲。
劳模精神在港口生根发芽,如同生生不息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创新力量在港口汇聚迸发,如同奔腾不止的潮水,一潮涌过一潮。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蓝色港湾里,劳模们用钢铁般的臂膀托起的不仅是亿万吨货物,还是用赤诚之心铸就的临港产业脊梁,更是用创新思维描绘的河北“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壮美蓝图。
文/记者朱润胜
图/记者朱润胜 通讯员许涵 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