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属于劳动者|当代神农破译种子“密码”筑牢大国粮仓
当代神农破译种子“密码”筑牢大国粮仓
——从粮食亩产量低到最高亩产量填补世界空白,看劳模精神在农业领域生生不息
中国农耕文明绵延千年,一代代农人用智慧和心血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民族。陶渊明有诗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一千多年前便为农业生产者绘出生动的白描。
如今农业专家们依然如是。在科技的加持下,他们用一粒种子改写世界,缔造着“当代神农”的佳话。
郭进考正在指导选种
郭进考:让人人都当上小麦专家
一粒种子能承载多少重量?它们饱含着农业专家日复一日的坚持。在马兰农场望不到边的试验田里,年过七旬的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郭进考缓慢地踱着步子,将每一株麦穗的形态记在了心上。
“这穗儿叶子有点黄”“那支抽穗太早了”……他边走边说,身边的学生不停记录着。他说,一定要亲自与这些麦穗“对话”,才能培育出既有高产量又有高品质的小麦。只要身体允许,他绝不止步。
1951年,郭进考出生在新乐农村,“少吃缺穿,吃不上饭,吃不饱饭”是他的儿时记忆,白面馍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
郭进考时常会看着家里的田地出神,“要到何时,才能让这片土地上的庄稼打出更多的粮食啊?”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进农校,农校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地区农科所工作。报到那天,领导问郭进考:“你选择哪个研究方向?”他毫不犹豫地说:“我选小麦育种。”
那时的石家庄地区农科所一没资金、二没老专家,就连试验场地都没有……郭进考和同事只得四处求援,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中专生郭进考硬是“啃”下了十几部大学教材和农业专著,做了10万多字的学习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亩产可达400公斤的“冀麦26”横空出世,打破了当时普通小麦亩产只有二三百公斤的现状。1991年,40岁的郭进考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
又是30年,2021年5月,70岁的郭进考率领他的技术团队培育出具有节水、抗倒、抗寒、高产等特点的超高产品种“马兰1号”,亩产可达863.76公斤。当时,他激动地说:“这是最有价值的70岁礼物。”
成绩面前,郭进考没有止步,他正带领团队转变思路,培育优质专用的小麦品种。“比如用弱筋粉制作的饼干、蛋糕口感更好,中强筋粉制作的馒头更白、更有嚼劲。”郭进考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家不用添加剂,就能生产出口感更好、性状更佳、更健康的面制品。
近些年,郭进考还越来越重视技术推广。如今的马兰农场不仅是良种培育基地,还是农民们的“课堂”。每当小麦种植户前来学习,郭进考会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拿起话筒给农民们“上课”。他会格外强调田地管理的重要性,以防农民们偷懒。他生动地举例:同样一块田,管理好了可以增产一百斤,管理不好可能就少收一百斤,这一反一正就是二百斤的差距。
要实现粮食丰产,仅靠科研育种人员远远不够。今年全国两会郭进考建议,农业部门在每个县(市、区)建立1至2个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的“四新”融合现代农业智慧农场(以下简称“四新”农场)。让农民在现场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学到手,解决农业科技落地难、推广慢的难题。
而他自己早已先行一步。去年,在郭进考的推动下,全省20个县建立了“四新”农场试点。“如果全国每一个县都建设一座‘四新’农场,就能真正落实提升粮食产量的问题,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郭进考说,他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在“四新”农场的帮助下,小麦种植技术就变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的有效措施。
到那时,人人都能成为小麦专家。
赵治海查看实验数据通讯员武殿森摄
赵治海:用执着和谦逊照亮农业之路
几乎是同时,在更加苦寒的张家口坝上,河北省杂交谷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赵治海用几十年时间和谷穗较劲。
“过去谷子亩产最高只有400来斤,而杂交谷子目前的最高产量可以达到亩产800公斤,它为人类的生存、农民的增收致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24年3月16日,赵治海登上央视《开讲啦》节目,向广大青年分享他的杂交谷子研究故事。
赵治海1958年出生于张家口怀来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年少时便对农业有着深厚感情。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自此与谷子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张家口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开启了他与谷子相伴的科研人生。
当时的张家口坝上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谷子产量低下、农民生活困苦。赵治海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这一现状。凭借着这份质朴情感和坚定信念,他在谷子研究的道路上一走就是40多年。
谷子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谷子杂交种的应用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攻克。于是,赵治海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坚持带领团队风餐露宿,长期坚守在田间地头,细心观察谷子的生长习性,仔细记录每一个数据,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终于攻克了这一困扰科研界40年的技术难题,成功选育出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并使其应用于生产,最高亩产达到800公斤,填补了世界空白,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项成果也成为继杂交水稻之后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他还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抗除草剂杂交种“张杂谷2号”,有效解决了人工除草费时费工的问题,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他的努力下,“张杂谷”系列谷子杂交新品种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已培育出20多个“张杂谷”系列品种,在我国北方11个省区累计推广种植4000万亩,累计增收120多亿元。
赵治海对谷子研究近乎痴迷。为了培育出更优质的谷子品种,他可以连续数月吃住在田间,与团队成员一起加班加点、反复试验、不断探索。他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为谷子事业努力奋斗。
赵治海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造福农民。因此,他积极投身于“张杂谷”的推广工作,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谷子种植区。
他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张杂谷”在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张杂谷”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不仅提高了谷子的产量和质量,还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同时,赵治海还积极参与援疆工作,指导当地群众在天山南麓的戈壁滩上种植“张杂谷”,为新疆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的梦想就是把谷子恢复主粮种植,至少达到两亿亩,真正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贡献。”赵治海常说,好谷子不见穗。因为谷子长得越好、穗越沉,头压得也越低,这种谦逊也伴随着他的科研事业。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赵治海用一生的坚守和拼搏,让谷子从田间走向世界。他以谷子为榜样,用谦逊和坚守照亮农业科技的康庄大道。
张孟臣(左二)与同事在试验田查看大豆植株生长情况
张孟臣:坚守40载的“豆田守望者”
在农业领域,最沉默的“战场”属于大豆。每年夏秋冬,在河北和海南的大豆试验田里,总能看到一个拄着拐杖的身影在晨曦中缓缓移动。他弯腰查看大豆植株、记录数据,豆大的汗珠从苍白的脸上滑落,这是双侧股骨头坏死、身患恶性肿瘤的张孟臣的工作常态。
1956年,张孟臣出生在衡水湖畔的农村。那里水美土沃,但日子却过得紧紧巴巴,过年时想吃上顿豆腐都难。那段物资短缺的日子,张孟臣每每想起,心里都不是滋味。他说:“中国人喜欢吃豆制品,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豆产量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二。”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国产大豆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我们被一颗小小的“豆种”卡了脖子。
“一定要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自己的大豆!”1982年,26岁的张孟臣大学毕业后来到海南做选育工作,从种地、除草、施肥到收获、脱粒、晾晒,几乎每天都待在地里。海南的阳光格外强烈,将张孟臣晒得黝黑,当地人亲切称呼他为“穿白大褂的农民”。
但是很快,张孟臣就遇到了麻烦。俗话说:百里不串豆。大豆有个“认生”的怪脾气,经常是培育出顶好的种子,换个地方产量就变少了;或者产量上去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又容易降低。因此,通过科技创新培育高产稳产的优质大豆品种,成了张孟臣及其团队奋斗的目标。
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张孟臣带领团队育成国内第一个亩产突破300公斤记录的早熟品种“冀豆7号”,打破夏大豆亩产不足百公斤的历史;2019年,高油品种“冀豆17号”刷新亩产超350公斤纪录,油分含量超越美国进口大豆2至3个百分点。
但张孟臣并未因此满足。一次,消费者跟张孟臣说:“孩子不爱喝豆浆,因为有豆腥味。”这让他联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家里的豆浆豆腥味很大,我一口也喝不下去。”那么,可不可以让黄豆只有豆香味,没有豆腥味,像花生米一样清甜可口?张孟臣大胆设想并付诸实施。终于,他用15年时间育成了国内外首个脂氧酶全缺失高蛋白无腥豆——“五星4号”。
40个年头,张孟臣带领团队彻底解决了我国大豆产量低、育种重复杂交困难等世界性难题,掀起一场静默却震撼的“种子革命”。此外,他还建立了全国唯一集国家改良分中心、转基因中试基地和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大豆团队,牵头组建10省市50多家单位的育种协作网,针对科研与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有力推动了大豆研究与产业发展。
如今提起张孟臣,名字前面总是挂着许多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将这些荣誉当成是坚守一线的动力,工作起来更卖力了。
然而,张孟臣的健康情况却每况愈下,成为家人、同事和学生们心头的牵挂。2010年,张孟臣确诊双侧股骨头坏死,住院治疗时仍拄拐奔波于实验室与田间;2023年恶性肿瘤手术前夕,他仍在实验室指导工作。主治医生感慨道:“他的身体是破碎的瓷器,精神却如钢铁般坚韧。”
对于这样的说法,张孟臣不以为然。他还经常叮嘱自己的学生:“我教你们育豆,更要教你们育心,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一定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三位农业专家,共享着同一把丈量生命的尺子。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深耕,还将彼此当成自己的榜样。张孟臣常说:“在河北的农业领域,郭进考和赵治海是我的榜样,沿着他们的脚步,我走得很踏实。”
如今,劳模精神已化作麦浪里的细语、谷穗下的荫凉、豆田间的芬芳……我们终于读懂,真正的丰碑从不矗立在地表,而是生长在每一寸破土而出的希望里,生生不息。
文/记者郑娴娴 韩廷钰
图/记者毕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