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属于劳动者|绿色丰碑 科技为笔绘就太行青绿长卷
绿色丰碑 科技为笔绘就太行青绿长卷
——从“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到新一代科技助农团队,看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在河北苍茫的太行山脉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大地为绢帛,用科技为笔饱蘸绿色墨汁,在皱如老农面庞的沟壑间细细勾勒,将贫瘠的荒山点染成飘香的果园,让每道山梁都生长出翡翠般的年轮。从“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到新一代科技助农团队,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份跨越时空的传承,在燕赵大地上续写着动人的篇章。
郭素萍(中)与果农在一起
铺就脱贫路,情暖万重山
20世纪70年代末,为解决太行山区人民的贫困问题,河北省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依靠科学技术对太行山区进行大规模开发。聚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1979年,河北农业大学开始组团式助农。
1981年,23岁的李保国毕业留校后立即响应号召,立志“把最美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是李保国结缘太行山区的“第一站”。
“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李保国作为“山区小流域治理”课题组的年轻力量,创造性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案,课题组以此为方向,展开了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探索。
5年间,李保国和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山坡上进行了数千次爆破试验,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过去只有酸枣、荆条等小灌木植被的干旱山地上,种出了苹果、板栗、核桃等高效经济林,这项“岩缝绣花”技术为石质山地造林带来了一次技术革命。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是李保国的妻子,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她把一岁多的儿子接到了前南峪村,母亲跟着进山帮忙照看孩子,一家人挤在山上低矮阴暗的平板石头房里,一住就是四年多,直到孩子上小学。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前南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前南峪人把李保国的名字和事迹刻录成碑文,矗立在村口。
1996年8月,太行山中南部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李保国跟随省科技救灾团了解到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受灾惨重,毅然自带铺盖卷,从前南峪坐着拖拉机绕着山路,来到了太行山区“第二站”岗底村进行科技帮扶。
李保国重新规划了岗底村的苹果产业,还画了两张图,一张是村民家庭的住址图,一张是岗底村果园分布图。村里173户人家,大大小小350多个果园,哪个果园管理不到位,他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李保国扎根岗底村,精心培育出了国内驰名的富岗苹果,他为富岗苹果量身定做了128道生产工序,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全部纳入了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轨道,昔日的穷山村,家家户户端上了“金饭碗”。
1999年,在岗底苹果稳步推进、走上正轨的时候,临城县狐子沟又成为了李保国的“新战场”,他将自己花费5年时间研究成功的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种在了这里。2003年,像花生一样两手捏着吃的绿岭核桃,每公斤卖到了35元,并获得了“中华名果”称号。
后来,在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李保国主导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树莓种植基地;在石家庄市平山县葫芦峪,创建了河北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样板。
刘孟军正在查看即将丰收的大枣
铸劳模丰碑,树时代标杆
作为知名经济林专家,很多企业找李保国合作,李保国总会“约法三章”:技术必做主,钱一分不收,不做一把手。合作的前提是:成果可复制、可推广、可产业化,能带动农民致富。他所扶持、培育的几十家山区开发样板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他没有分过一份股份,拿过一分红利。
“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不为利往,乡亲们才听你的。”李保国曾这样说。2004年,他被授予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找间房就行,我自己做饭。”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仍记得李保国初到村里时对生活的要求,他不吃肉、不喝酒、不吸烟。“服务从来不收费,老百姓让他吃饭都不吃。腊月二十三,他还在村里忙活,我往他车上放了2000元钱,让他回家买点年货,他又从车窗扔了下来。当年富岗公司股份制改造,要给李保国留股份,被他果断拒绝了。”杨双牛说。
李保国不仅不收费,还经常自掏腰包。为推动传统的苹果种植技术向现代化转型,他筹备了16万个纸袋,挨家挨户免费发放,苦口婆心讲解技术,并承诺如有损失全部包赔。
平时除了回学校给学生上课,他一年200多天吃住在岗底村。他手机24小时开机,900多个联系人中近一半是果农。下雨天,老百姓往家跑,他往山上跑……
李保国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带出了9万多名“农把式”。2010年,仅700多人的岗底村,就有191人拿到了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这些村民走出太行山,在省内外传授果树栽培经验。
30多年的实践,李保国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李保国太行山区精准扶贫模式”。他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了36项标准化实用技术,这些技术如同嫁接在岩石上的生命导管,使每亩荒山产值从不足百元跃升至万元,带动了10万山区人民脱贫致富。
“活着干,死了算。”李保国生前说。长年的奔波劳累,严重透支了身体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疲劳性心脏病,几度突发心梗。郭素萍说:“他怕时间不够,少帮了一个扶贫点,辜负一群人的希望。”在医生、亲人劝说无效之下,郭素萍能做的,就是陪李保国一起奔跑。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积劳成疾去世。他用58岁的生命,在太行山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前行。
甄文超(左二)在田间传授小麦种植技术
科技赋新能,沃野谱华章
传承,是最好的怀念。作为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郭素萍在丈夫逝世后的第3天,就率领团队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李保国走后,他的“苹果大苗重茬建园”试验还没有完成。当时,岗底村有苹果园3500亩,第一批果树已有近40年的树龄,急需更新。针对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郭素萍带领团队突破了老苹果园大苗原位重建早期丰产技术。
“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亩产2881.1公斤。2018年,这一技术在核心示范基地岗底村收获了可喜成果。果园每亩收入2.3万元以上,岗底村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2025年4月27日,如今的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负责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齐国辉回忆道。后来,太行山“苹果大苗建果园模式”成功复制在了唐山滦州市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里。
一身迷彩服、随身携带果树修剪工具,如今67岁的郭素萍,每年有300多天坚守在助农一线。
2021年,郭素萍被授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9年来,团队成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多人,他们扛起了“李保国精神”的旗帜,在“李保国太行山区精准扶贫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根据前南峪村特有的集体经济模式,团队创新发展以樱桃、软枣猕猴桃、红树莓等特色经济林观光采摘为主导产业,同步发展加工产业;依托特有的抗大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形成“集体+农户”融合发展模式。2019年,绿岭核桃通过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有了国家级“通行证”后,该品种已经推广到全国12个省份。
郭素萍带领团队不仅巩固了李保国生前的帮扶成果,还拓宽了示范基地面积。“这些年,我们团队在河北、新疆、湖北等14个省、自治区的370余个市县,通过现场指导、电话、视频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农民6万余人次。”团队重要成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张雪梅说。
2013年以来,岗底村村民4次参加职称评定,已有169位村民获得果树种植专业技术职称。团队还在滦平县、滦州市、易县等地新建示范基地10个,受益面积260余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6亿元。
“李保国志愿服务队”的支教课堂
星火燎原势,奋进正当时
在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校史馆内,有一份“太行山道路”优秀教师名单,这份名单中的人,有的正值壮年,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却已故去;有的长于养殖,有的专攻林果,有的精于蔬菜,串起了河北农业大学40多年来薪火相传、扎根太行山区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太行山道路”有起点,但没有终点。以李保国为代表,自承担太行山山区开发课题至今,河北农业大学组织数百名专家投身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
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孟军,40年来坚守科研一线,潜心枣产业科技创新,在枣的快速育种、高效栽培、重大病虫防控及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2024年,刘孟军带领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枣树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测序,破解了枣树的基因密码。从此,我国在枣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推广,促进了太行山区枣业的蓬勃发展,枣树的种植面积由30万亩增长至200万亩,帮助了百万枣农脱贫致富,为推动枣科技引领国际先进水平作出突出贡献。
还有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甄文超,连续20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带领团队攻克了一批制约粮食生产的技术难题。
时光荏苒,“太行山道路”上的人在变,但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却传承至今。传承这一精神的,还有河北农业大学的青年学生。
2016年5月,河北农业大学率先组建成立“李保国志愿服务队”。如今,26支“李保国志愿服务队”、122支服务小队常年在农业一线发挥光热。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在参与太行山农业开发的过程中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专家。
新一代助农团队已成燎原之势,他们将沿着“新愚公”的足迹,继续以科技为笔,在苍茫山脊绘就青绿长卷,续写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记者周斐
(图片由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河北农业大学、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