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丨闻伟:油田发明家用30年书写创新传奇
闻伟检查盘根盒通径的光洁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闻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文西采油作业区苏一中控巡检维修班班长,集团公司采油技能专家、首席技师。从事采油设备维修工作32年,共解决各类生产难题620余项,排除生产故障上千次,取得国家专利127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推广创新成果23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6700余万元。曾获得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202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闻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家庭。1993年,他从部队转业,来到华北油田采油二厂文西作业区维修班工作。
维修班负责站队生产井的维修与养护。抽油机24小时运转,油井随时可能“生病”,这就意味着,闻伟和工友要24小时待命。他们每天接触原油泥水,全身上下只有牙是白的。
抽油机上有个装置叫曲柄销子,是关键件也是易损件。换曲柄销子是维修班的一项日常工作,这项工作费力且耗时。
“以前,一个曲柄销子坏了,5个人必须轮流爬上3米高的减速箱,挥动七八斤重的大铁锤反复敲击。由于长时间用力,大家只能左右手交替砸击,每一次落下都伴随着手臂的震颤。四五个小时才能换好一个销子。胳膊、手都感觉不是自己的了,吃饭时手不停地抖,连筷子都拿不住,用勺子吃,碰得盘碗叮当响。”5月6日,闻伟回忆说,他当时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
经过反复试验,闻伟终于研究出一套更换曲柄销子的组合工具。其中包括一个带有吊钩的撞锤,使用这个锤子,只需撞击3下,就能把其中一个零件拆下来,这套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闻伟是出了名的喜欢琢磨,一度到了痴迷的程度。
别人的车上放着旅行装备,他的车上却装满了各种铁料、工具。灵感来了,就停下车,在后备箱里鼓捣。就连家里的车库都被他改成了“实验室”。下班一回家,就钻进去搞研究。
给瓦斯发动机点火用的火花塞特别容易坏。发电站一年需要更换100余根火花塞,每根成本在800元左右。为研制一种可拆卸、可修复式的火花塞,闻伟买了10多种火花塞。回来后,他又琢磨火花塞导电杆的绝缘问题,先后试用了20多种绝缘层材料。结果,好不容易研制出的火花塞,试验装机仅运转了5分钟就不打火了。
“每一次失败都是在为成功积累经验,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闻伟说。
历经一年半的潜心研究,20多次前往北京请教专家,一次次推倒重来,闻伟终于成功研制出低成本新型火花塞。如今,火花塞坏了,只需花费20多元,换个火花塞头即可。一年下来,为公司节省7万多元。这项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多年来,闻伟一心钻研生产技术难题,共解决各类生产难题620余项,排除生产故障上千次。
时代发展,数字化油田建设浪潮涌起,闻伟毅然投身其中。
针对作业区拉油站点增多、自动化水平低的问题,他决定研发自动化控制系统。为调试程序,仅阀门开关角度就反复调试了上百次。半年后,“油田工况手机远程监控系统”问世,员工在值班室通过手机就能远程实时监控拉卸油。该系统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86万元,还获得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
2016年11月,“闻伟采油创新工作室”成立。
“一个人技能再高,毕竟力量有限。培养年轻人,同样是我的责任。”闻伟积极开展“导师带徒”“一带一”结对以及“点餐式”教培活动。他将生产现场作为课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培训重点,传授实用操作技能。团队规模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如今的89人,他所带徒弟2人成为油田公司技能专家、3人评为资深技师,7名徒弟在河北省及油田公司技术创新比赛中获奖。另外,工作室采取“白大褂+红工衣”“技术+技能”的“揭榜挂帅”模式,组成项目小组集体攻关,相继研发了10多项智能化创新成果。
从初入油田的复转军人,到如今的创新领军人物,闻伟用三十余年的坚韧与执着,实现了从平凡到非凡的跨越,书写了一名普通石油工人的创新传奇。
记者周斐
通讯员许柳美 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