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奔小康|卢龙县郑庄村:蔬菜种植“种”出红火好日子
蔬菜种植“种”出红火好日子
——卢龙县郑庄村变身和谐富裕村
4月6日,春光正好,杨柳吐新,生机盎然。
秦皇岛市卢龙县郑庄村的街巷内,村民们吃过早饭,便一一出门向自家蔬菜大棚走去。
大棚内,茁壮的秧苗已有10厘米高,晶莹的叶片在阳光照射下青翠欲滴,饱含生机和希望。
“种植春棚西红柿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郑庄村能改变过去的落后面貌,成为和谐富裕的小康村,靠的就是这个产业。郑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村里的改变要从李书记上任说起。”郑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蔺芝良说。
找准致富产业,摘掉落后贫困帽
“2006年以前,村里经常发生聚众赌博、打架盗窃、上访告状的事情。”蔺芝良说,周边村民都知道一句顺口溜——“郑庄郑庄,庄正人歪”。村内无矿无企业,村民致富无路,几任村干部也都是干一届就走人。
更严重的是,干群矛盾大,村干部往东,村民一定往西,每次村党支部、村委会开会,人永远到不齐。
“2006年初,竞选时就向全村承诺,如果不能带领村民闯出个名堂来,我就主动辞职。”原郑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均说,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一条能让村民脱贫致富的路。
致富路去哪儿找?上任不到一周,李志均便借来一辆夏利车,去周边乡镇进行考察。
听说村干部去找挣钱的道儿,不少村民纷纷表达脱贫的愿望。李志均一统计人数,竟然有20多人。
经过几天考察,村里决定规划110亩地,种植春棚西红柿。“当时建个大棚5000元左右,村底子薄,这种投入少的产业更适合我们。”
随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到滦南县买搭春棚的竹竿儿。“我们一根一根地挑,生怕糟蹋了乡亲们的钱。”李志均说,挑好竹竿儿,为赶时节,他们顾不上2月底天气寒冷,连夜坐拖拉机往回运竹竿儿。
搭棚、播种、施肥……转眼便到了夏天。西红柿成熟了,亩产2500多公斤,虽算不上大丰收,但让村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可高兴没几天,销售难题便摆在了村民面前。
“第一年种西红柿,品质一般,没人愿收。”村委会秘书张文强回忆说,为不让西红柿烂在地里,村民不得不以0.2元/公斤的价格贱卖了西红柿。
受此影响,部分村民开始拆棚。“万事开头难,只要肯努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李志均说,2006年底,村干部开始四处跑市场,找销路,提前为来年做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有了销售渠道,村里西红柿刚收获就销售一空。“当时每亩毛利润能达到5000多元,村民一下子回了本。”张文强说,从那一年开始,郑庄村村民找到了脱贫之路。
壮大种植产业,形成合力奔小康
见到回头钱,村民乐了,但李志均却轻松不下来。他思考的是,产业要稳固,还要在种植、销售及科学管理上不断进步、创新,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李志均组织几名村干部成立了卢龙县郑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入社村民实行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培育、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经营管理模式,李志均任合作社理事长。
同时,村里从县里、各地高校请来农业专家,帮助村民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时,郑庄村种植的西红柿品种已改为亩产高、果肉厚、耐运输、耐储存的“印第安”西红柿。
“2008年第一次种植‘印第安’,产量达到11000公斤/亩,村民每亩毛收入过万元,比前一年翻一番儿还多。”张文强说,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合作社。
西红柿3月播种,7月收获,其他时间让地闲着?村民开始摸索种植其他作物,黄瓜、韭菜、豆角……村民们试了不少品种,最终选择了黄瓜。
“种黄瓜和西红柿技术接近,这是选择黄瓜的原因。”李志均说,种黄瓜的收入能顶村民全年成本,西红柿的毛利润直接变成纯利润。
2020年,村里又引进品质更高、售价更贵的“施贝得”西红柿;2021年,村里号召村民把种子交给育苗公司,提高出苗率……
“今年我家把种子交给育苗公司,出苗率接近100%,不服不行。”种植户张爱国说,自家育苗,出苗率80%左右,花钱育苗,乍一看多花了钱,但算总账省钱。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郑庄村蔬菜大棚发展到600多亩,所有适合建大棚的地方都被利用了。全村80%的村民以此为生,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2万元。
发挥党员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
村民钱袋子鼓了就算过上小康生活了?郑庄村还有更高的追求。
“不仅要让村民收入变高,更要让其素质变高。”李志均说,2008年,村里把村中心的污水坑填平,建成了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郑庄村百姓精神面貌的变化。”李志均说,建文化广场时,市文明办送来了1万多株花木,花是下午送来的,当天不种,影响成活率。如何让这些花木尽快种上,让村干部犯了愁。
村委会主任周铁民说,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大喇叭广播了这件事。谁想,不到一小时,村里多半村民都来了,出车的出车、出力的出力,即使到了饭点儿,大家也都没有停下来。
“那是2008年5月24日,到啥时候我也忘不了那一天。”周铁民说,这件事让他感觉到,村民对村干部充满了信任。
老党员周铁禾今年65岁,2018年夏天刮大风,几家村民大棚被刮塌。他听说后,放下手中的农活,与其他10多名党员帮助村民重建大棚。
在郑庄村,无论谁有困难,准有村干部、党员帮忙解决,无论是春天播种插秧,还是夏天收获西红柿,村干部都会带头帮忙。
这几年,郑庄村先后获得“市级精神文明生态村示范村”“省级文明村”“河北省移风易俗先进村”及“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如今的郑庄村,村民富了,村貌变了,人心顺了,风气正了。农闲之余,村民在广场上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跳起了广场舞,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的心里乐开了花。(河北日报记者郭猛、孙也达 通讯员张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