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奔小康|河北青龙大森店村:穷山村变身小康村
穷山村变身小康村
——青龙满族自治县大森店村见闻
大森店村的老人们在“爸妈食堂”享受免费午餐。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4月21日临近中午,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森店村村民鲍万合,将一整袋花生种种在山上自家的果树下。他擦把汗、转下腰,叫上老伴武秀芹,便准备到山下的“爸妈食堂”吃午饭。
“我们村大部分人都住进了楼房,像我们这些上岁数的老年人免费住在老年公寓里。”鲍万合说,他们还可以在“爸妈食堂”免费吃午饭。
大森店村共有318户,848口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山场面积3000亩。过去,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的种养业和劳务输出,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
改变源自2002年。那年鲍际英32岁,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里当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出村必过河,夏天蹚水,冬天走冰,赶上雨大一周都出不了村。”
青龙满族自治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大森店村更是多山,没有成块儿的农田。这样的自然条件,要脱贫致富,靠啥?
鲍际英召集村干部研究,外出考察,最终决定栽果树。可是,世世代代只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果树咋栽?栽完咋管理?很多村民有顾虑。
鲍际英没有多说,而是扛着锹就先把自家地翻了,又带领村民开荒坡栽黄冠梨树苗。两年后的秋天,第一批栽梨树的村民就有了不少收入。见此,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行动起来。
2007年鲍际英又张罗着成立果品合作社。入股村民不仅可以分红,还能在合作社拾掇果树、施肥打药,再挣一份钱。此外,村里还成立了养羊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等,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2009年,眼见村民们收入不断增加,鲍际英又有了新想法,“我想改变大伙的居住条件。”他说,大森店村祖祖辈辈被夹在两个山沟里,出行、饮水都不方便,他想把村口一块窄长平地开发出来,建设大森店新区。
“当时集资盖房需要每户村民出10万元,有多少人愿意搬出来,我心里也没底。”让鲍际英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天时间,就有100多户交了钱。
通过种植果树,不少村民手里有了钱,改善居住条件,自然也是“民心所向”。
“我家原来的房子在大沟里,到村口有3里多地,早就想搬出来了。”村民鲍际强说,当时出门没路,要沿着河道走,年年夏天土路被雨水冲毁,沟里村民每年都得修1个多月的路。
得到村民支持后,大森店村干部开始忙活起来,征地、赔偿、平整土地……后来政府也给了资助,2014年,大森店新区终于建了起来。
“你看我家宽敞不?10万块钱买个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忒好。”在鲍际强家,记者看到,屋里收拾得一尘不染,上下水齐全。鲍际强说,搬到新家后他有时间好好照顾自己的果树了,农闲时他还和媳妇儿一起出去打零工。家里的外债还清了,也有了积蓄,2016年鲍际强买了小汽车。
村民住楼,后期水、电、暖等费用承受得起吗?
“我们就掏点儿水电费,暖气费几乎没有。”鲍际强说,村里使用太阳能取暖,他家每年只要交50元左右的电费就能取暖,“当初村干部说住楼房费用不高,我们都住得起,现在看他们说话真算数喽。”
在大森店新区建设的同时,大森店村老年公寓、村民活动中心也随之拔地而起。
“村里年轻人在外打工的很多,没有空照顾老人,老人们也都愿意住到老年公寓来,互相之间有个照应,还减少了孩子的负担。”鲍际英说,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住进了老年公寓。
走进老年公寓鲍万合家,房间有30多平方米,厨卫齐全,阳光从双层玻璃窗照进来,明媚、温暖。“孩子们住楼里,我们老两口住老年公寓,平时互不影响,有事儿也能及时照应。”武秀芹说,她觉得小康生活就是如此。
“我们现在不仅住得好,吃得更好。”鲍万合说,“现在村里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67岁以上的老人能免费在‘爸妈食堂’吃午饭,四菜一汤,邻村的人都特别羡慕我们!”
如今,大森店村已从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800元增长为1.3万元,90%多的村民住进了新区的楼房。
“下一步我们想把村民们腾出来的100多套老房子改造成农家院,重点发展乡村旅游。”鲍际英说,村里计划打造升级版大森店,让小山村逐渐走出国际范儿。(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