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雅冬:在“呼吸之间”拯救生命
在“呼吸之间”拯救生命
人物名片
袁雅冬,58岁,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大内科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症巡查组专家,河北支援湖北第一、二批医疗队队长。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医者仁心,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入选感言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更是对全体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的褒奖。我是“呼吸人”,我担当,我骄傲!
袁雅冬和同事研讨患者病情
对话视频
岁月静好 因为有人执甲逆行
“无法控制一直泪奔的参观回忆”“终身难忘,铭心刻骨的经历”“曾经倾心奋战的战场”……10月18日,参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时,袁雅冬心中始终涌动着震撼与感动,信念与力量。
记者:袁主任,恭喜您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看到您前几天又一次回到武汉,并在朋友圈发送了上述感言,很受感染。能简要介绍一下您当时参与过的疫情防控工作吗?
袁雅冬:谢谢!这份荣誉属于我们全体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员。
无论是2003年SARS病毒、2007年“肉毒毒素中毒”事件,还是2009年“H1N1甲流”肆虐,从组建病房到一线救治、指导会诊等工作,作为一名“呼吸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冲在最前面。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更是责无旁贷,作为我省首批队员,与我们院里的其他3名医护人员迅速集结,驰援武汉。
记者:接到驰援湖北的通知是什么时候?有过担心、害怕吗?
袁雅冬:1月25日(正月初一)的夜里11点多,我接到我们医院人事处的电话通知,让各科室组织报名参加驰援湖北工作。
1月26日中午,我接到省卫健委医政处的电话,告知我要出任此次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当时压力陡增,尤其是在出征仪式上,我表态说:“我要保障大家安全,把大家带出去,就要平平安安地带回来!”说完这句话,心里异常沉重——兑现这份承诺,工作中就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
说不担心、不害怕,那是假的。但还是那句话,我是医生,又是党员,更是一个与疫情斗争了这么多年的“呼吸人”,危机面前,哪怕只要一个人,也得我先上!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抵达武汉的?当时的病区情况如何?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袁雅冬:1月27日凌晨4点半,我带领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首批队员到达武汉,此时武汉与疫情的较量正酣。去之前大家虽有心理准备,但当时的困难还是超乎想象。
武汉市七院是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是一所面临搬迁的二级医院,医院没有呼吸科,更没有呼吸科医生。而新冠肺炎感染危重症患者常常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那就需要多学科、多种仪器和抢救设备的协作。
救治高峰时,医院日门诊量达到1200多人,高负荷的工作让该院原有的医护力量压力倍增。当时医院4个病区都收满了病人。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我们接管了3个普通病区、一个重症ICU和一个检验科。当时防护物资不充足,我和队友想尽一切办法解决:N95口罩不足,就戴一个医用防护口罩加一个医用外科口罩;鞋套不足,就用塑料袋代替……
拼尽全力 不放弃就有希望
9月24日,省二院急诊楼八楼。一件白大衣加一副听诊器,袁雅冬走起路来步履生风。从青春芳华到年近花甲,她始终在“呼与吸”的世界里,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记者:这次疫情和以往有哪些不同?
袁雅冬: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所指出的: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记者:此次支援武汉抗疫,从最开始的“人等床”到之后的“床等人”,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袁雅冬:“床等人”,这3个字背后凝聚了太多人的艰辛。
面对困难,我们与院方一起连夜制定院感防控流程图、医护人员院感防控操作规范。同时,作为专家组的负责人,我依规制定诊治方案和出院标准,并不断完善更新。为了做到科学规范救治、保障同质化,不管多忙多累,我每天都要查房,熟悉、掌握每名患者病情,及时提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按防控要求,新冠肺炎患者不允许有家属陪护,有的患者因呼吸困难,痛苦不堪,情绪消极不配合治疗;有的患者恐惧、焦躁,这些都不利于病人康复。为了让患者打开心扉,积极乐观地接受治疗,每次我总会鼓励病人:“加油!要有信心,你的病一定能治好。”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氧耗,我们把水、饭送到患者的床头;遇到不能自理的患者,我们就一口一口地喂;患者恢复好转,我们就每天帮助他们做康复训练……随着工作的有效推进,2个新病区的迅速增设,“人等床”的现象逐步得以改变。
记者:救治工作中,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
袁雅冬:有一个患者,我们叫她“黄婆婆”,她由我一直看护。
她的病情非常危重,靠武汉市第七医院当时的条件能够抢救成功,实属不易。一天早上,我去查房,发现她没上呼吸机。我说为什么没有上?她说:不治了……我非常着急,安慰她说:您的病情已好转,治就有希望。在大家一起努力下,“黄婆婆”开始建立信心。第七医院关闭后,“黄婆婆”被转到其他医院,不久就康复出院了。
前不久我和“黄婆婆”视频时,她依然很激动地感谢我们这些医务人员,感谢党,感谢国家!来自患者内心的感激,我想对我们所有医务人员,都是最高的嘉奖。
医者担当 以生命赴使命
“我是‘呼吸人’,我担当,我骄傲!”这是袁雅冬给记者的留言,更是她战“疫”路上的铿锵誓言。
记者:听说您在武汉期间曾3次落泪,能回顾一下缘由吗?
袁雅冬:这,你们也听说啦?!其实,我平日很坚强,极少落泪,但在武汉期间,却不能自已。
第一次落泪是3月8日,我作为医生代表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在武汉举行的记者见面会,让我讲讲抗疫故事。我说,有一些医务人员不幸牺牲了,尽管我不认识他们,但他们都是我们的战友啊!我潸然泪下,并呐喊:“一起战,一起赢,战胜新冠,早日凯旋!”
第二次是做连线时,女儿忽然出现在视频那端,我很意外,被组织的关心关爱所感动。第三次,是在我们要回石家庄时。我们所有的队员坐上大巴车去机场,看着他们登上飞机的时候,我的心放下来了,我们一个不少地都回来了!
记者:听说在武汉期间,许多年轻医护人员都习惯称您为“袁妈妈”,这是怎么回事?
袁雅冬:作为医疗队队长,我既要统筹安排好医疗工作,重视防护保障队员们的健康,还要和当地医务部门做好沟通协调,让大家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为了做到零感染,每个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前,只要我有时间,都会严格、规范地要求每个人做好个人防护,并对隔离衣、防护服、手套、鞋套、护目镜等一一进行检查。所以,年轻的医护人员喜欢叫我“袁妈妈”。
我在武汉时,河北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一共9批,哪一批有事,都叫我去看,我曾自嘲地说自己成了整个河北医疗队的保健医生了。
在武汉的48天,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累计收治患者429人,其中重症患者119人,危重症患者78人,治愈出院338人,累计核酸检测8144例,交出了所辖病区医护零感染、出院零回头的骄人答卷。正如那句话:生命相托,你要托得住!这不仅表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还要有医者仁心。
记者:您是第几批回来的?这次驰援湖北的经历,对您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袁雅冬:3月20日,我们是第二批回来的。
2020年,对于国人来说寒冷却颇具温暖;对我而言,更多的则是难忘、不舍和惦念。我选择了医学,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要学会笑着迎风而动,逆风而行,并且把笑容留给患者和家属。从第一次踏进医学专业的门槛,我就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身体力行践行着这句承诺。
(《河北工人报》记者高会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