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机械操作工于国军:潇洒“巨无霸”挑战巅峰
——记中建路桥集团养护公司筑路机械操作工于国军
■见缝插针学理论
人物速写
190厘米的身材,90公斤的体重,一副细黑框眼镜,黝黑的脸庞雕刻着岁月的痕迹。
开动压路机,距离路牙石越近越难以实施压实作业,特别是驾驶20吨重的压路机,稍微一个眼神看不到或动作不到位,施工质量就会打折扣。而于国军却可以轻松驾驶压路机,沿着距离路牙石0.2公分的直线实施压实作业,比夺得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技能大赛第五名时的0.3公分又有了新的进展。“架桥修路容不得半点马虎,路基压实的短板才是决定路路畅通的关键。”如今,于国军以精湛的技术和超越一切的理念为铺就每一公分坦途而努力。
人物名片
1997年,只有高中学历的于国军以合同工身份加入中建路桥。之后的十几年,他扛过水泥、干过测量、开过压路机、当过工长,靠过硬的技术一步步走上现在的项目管理岗位。20年来,他先后取得或荣获省直先进个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十佳职工技术能手、第五届河北省能工巧匠、第六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第五名、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等佳绩或荣誉称号。
飞驰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享受着速度带来的快感,几乎没有人去关注公路的每一粒砂石是否在位,是否碾压结实。
而于国军却是个例外。
“路基、路面压实施工质量越高,公路路面的强度等级也就越高。”走进黄骅港疏港公路综合枢纽互通工程项目部,正在进行路基压实作业的于国军弯腰伏地,全身心贴在路面上查看质量。
看到有些懵懂的记者,他解释说,路基压实作业与公路路面稳定性有直接关系,如果压实质量差,压实度不足,将会对公路路面的稳定性产生极大影响。“筑路机械手对压路机的操控能力决定了公路压实的质量,进而决定着路面的使用寿命。”
■现场指导徒弟
1、幸运之星 50公分到0.2公分的飞跃
“与技术结缘,我是幸运的。”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经历,于国军始终用幸运来形容。
高中毕业后踌躇满志的于国军,正好赶上中建路桥集团在全省大范围招录合同工,于是他报名参加了招录,之后通过选拔考试成为了中建路桥集团的一名合同工。当时被招录的大多合同工都被分配到测量、实验、质检等部门中,他很幸运,上岗培训的时候被分配去学习工程管理技术。“别人能做的,我一样能做,我还要做的比别人更好。”暗下决心的于国军这样给自己打气。
目视前方、点火启动、转动方向盘,在轿车司机眼里很容易,但对压路机机手来说却是另外一回事。看着路边停放的单钢轮压路机、双钢轮压路机、轮胎式压路机,“压路机,考验的就是操作手的眼力、心里的承受力以及身体的协调力……”师傅的话对于国军来说犹如天书。
作为一个从没接触过路桥行业的高中毕业生,于国军深知理论知识的匮乏和实践经验的缺失,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此,每天完成工作任务后,他都会仔细回忆并且记录当天所学到的东西,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积极主动地向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通过不断地学习施工理论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方法,借助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不管是直线段落还是超高曲线段落,都要从路基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进行错轮碾压,一定要保证错轮有搭接不漏压”、“无论向前行进还是往后倒退,要保证做到‘三点一线’,眼睛一个点,压路机自身上找一个点,施工作业面上找一个点,才能碾压顺直、碾压平整”、“在超高曲线段压路机要随道路的曲线半径缓缓转动方向进行碾压,切记猛打方向盘、打死方向盘”……几年下来,于国军瘦了好多,但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却稳步提升。
为了掌握最新的操作技术,提高机械操作本领,于国军在每天的工作中除了认真操作机械之外,还会仔细记录下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等到下班的时候把这些问题拿出来同专业书中所讲的情况一一对照,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不断提高操作水平。每次机械操作之前,于国军都会习惯性地沿着施工路段来回走上一圈,主要目的是仔细地查看各个施工点的情况,琢磨着这个地方怎么震动最好,那个地方怎么压最快。他的同事经常开玩笑说:“这么认真,真想当项目经理啊。”
就这样,从开始时的直线碾压,到后来的“曲线旋转”;从最初时的无边界行走,到后来顺着砖块摆放挪动;从距离路牙石的50公分,到后来的10公分、5公分、0.3公分,直至今天的0.2公分……在他随身揣着的记录本上,记录着许多施工现场的问题,并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思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思考对于他的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莫大的帮助。
正是他这种“勤能补拙”的精神和长期的实践,练就了他在机械操作岗位上过硬的本领和技术。他所参加修建的施工项目从陕西省延塞高速、内蒙古的集老高速、青海省互助县的旅游公路等,到省内“京畿第一路”的京石高速、宣大高速、京张高速、石黄高速等,再到现在的沧州黄骅港疏港公路综合枢纽互通工程,一个个优质工程的建设都发挥了他的所学技能,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准确把控轧路机与坡的距离
2、精湛技艺 化解难题有绝招
石黄高速是我省首次使用戴纳派克双层摊铺机,每一次完整周期碾压需要九遍之多,这对于压路机机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于国军根据多年经验和最新学习的方法总结出了一套双层摊铺碾压方法:大规模碾压断面以30至50米为一个碾压段落,压路机起步、停机应缓慢,先起步后开振,停机时先停振。碾压顺序由低处向高处,由内侧向外侧。碾压时应重叠二分之一轮宽。碾压过程中不能掉头或急刹车。通过他总结的这些方法,极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为了保证碾压质量,于国军好几个昼夜没有休息,紧盯着施工区域的碾压作业,在他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碾压作业。
陕西省修建延塞高速时候,当时的沥青路面面层结构设计从上到下分别是4CM、6CM、8CM三层沥青油料的铺筑。一般设计在三层沥青铺筑完成后用切割机切掉不顺直的边缘后才进行路缘石的施工。但是在当时管理处的要求是完成8CM下面层沥青铺筑后先进行路缘石的砌筑施工,再进行上面两层沥青面层铺筑。沥青摊铺料在进行施工碾压时首先要保证压路机的碾压必须要压实到位到边,又要保证压路机的轮边不能碰撞路缘石的边角,挤压破坏路缘石的线形。
这对于一个压路机机手的操作技术水平是一个巨大挑战,要完成这种高难度作业,对压路机机手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考验。如果压路机操作手在施工区域碾压作业的过程中不能保证上述要求的标准,在施工碾压作业过程中碰破路缘石将给后面的工作带来非常多的麻烦,增加施工成本。“一旦路缘石破碎必须更换新的路缘石,不仅浪费了材料还耽误施工工期,当时的业主和设计者就非常担心这个问题。”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于国军都为自己的胆识而自豪。凭着多年积累的碾压作业经验和熟练的碾压作业技术,于国军跨步进入压路机驾驶室,点火启动、直线行驶、震动碾压……一系列动作干脆而熟练,完美地完成了业主和设计单位的碾压施工要求。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公路,是修建在半山腰的一条省级旅游公路。公路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悬崖,悬崖下是水流湍急的大通河,再加上弯道多转弯半径比较小等原因,大部分压路机操作手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碾压工作,造成路面碾压开裂和鼓包,导致路面平整度不好和碾压不到位。面对这个问题,于国军改变传统的碾压方式,改变跟随道路的转弯半径进行碾压施工的传统方式,大胆采用直线变弯道的碾压办法,加大压路机碾压转弯半径的碾压技巧,既保证了碾压路面的平整度又碾压到位,还保证了施工安全因素。这种碾压方式得到了业主和监理的高度赞扬。
■把控精准的距离需要反复的练习与测量
3、登顶全国 技压群雄展风采
“压路机比赛看似简单,其实是筑路机械操作比赛中最难的一项,选手既要有稳定的驾驶能力,又要求做到高精度、精细作业。”这是全国技能比赛上,压路机比赛裁判长张铁的原话。
压路机的轮子旁边安装触头,在不压线的情况下,触头要感应到线边的磁铁,接收不到信号得不到分。看似近乎苛刻的要求,就是第六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压路机工种比赛的要求,更是筑路养路实际操作中要追求的目标。
正是在这次全国性的赛场上,于国军技压群雄,展现出路桥人的风采。“初次参加全国大赛,说不紧张是假的,比赛当天凌晨四点我就睡不着觉了,开始一遍遍模拟比赛过程。”于国军说。
抵达大赛举办地河南焦作,刚下火车的于国军便马不停蹄赶赴赛场。“虽然在家里经过了集训,成绩也不错。但我们还是想尽早摸摸赛场设备,心里好有个底儿嘛。”于国军说。
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一进比赛现场,大伙儿心里凉了半截——赛场场地有坡度,机械设备型号有变化,一些辅助设备也与在河北练习用的有不小的出入。
“怎么办?”于国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不但不能打退堂鼓,而且还要拿个好成绩。因为我们不仅是参赛者,还是路桥人,更是河北队!”领队赵志欣掷地有声的话语一遍遍地回荡在耳边。
赛前紧张的于国军,登上压路机后却判若两人。“71、72、73,厉害!居然碾压了73个点(满分80个点)。”伴随阵阵掌声,外省领队凑到中建路桥集团工会主席崔金升面前,“老兄,你们这个机手开压路机多少年了?”“最近5年他一直在管理岗位,没怎么摸过压路机”。“不实在,吹牛……”外省的领队纷纷说道。
历经四次选拔赛和理论、实操考试的于国军,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技术,7分钟内完成了考试规定的课目要求(考试规定10分钟完成)。凭借理论成绩100分,实操成绩83,他以总分88.1分的好成绩,从全国各地的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第六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压路机组的第五名,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路面碾轧、过双轨的测试,检验操作人员在工程项目的填方压实作业中,直线和弧线‘靠边’精细化碾压路面或路基的技能水平。”在外人看来,于国军能够取得大赛第五名的成绩和得到“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荣誉或许是有着一定天赋的。但是,对于国军来说,真正的“天赋”不仅仅是学习能力,更多的是从实践中“悟”出来的、磨练出来的。“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理论考试比赛,更多的是操作技能方面的比试,对我来说,就是几十年从事一线施工工作的大检验。”在于国军眼中,此次技能大赛可不是靠“临时抱佛脚”或者说“临阵磨枪”那么简单就可以取得的。
谈及未来,于国军没有多少豪言壮语:“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根也在这里,我作为一名路桥人,从事现场工作我感觉特别自豪,成绩只属于过去,未来还是踏踏实实干好每一天。”
■文/本报记者高会坡 通讯员王彦斌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