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试验室庄艳军:为电气打造一双“眼睛”
——记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动力厂电工试验室庄艳军
■与搭档一起分析220KV避雷器检测装置运行状况
人物名片
庄艳军,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动力厂电工试验室主任,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了一名技术革新能手,并获得了河北省能工巧匠、金牌工人等荣誉称号。2011年6月,庄艳军会同电气方面各领域的专业人员,成立了“庄艳军创新工作室”,他和他的团队为企业贡献着普通一线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人物速写
采访时,你不问不开导他就不知道如何回答;闷头干工作不善于总结,别人都是几个、十几个专利,他却只有和学校合作的一个专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能人,把一年几亿度电耗的企业,用“精算法”算到了最划算的付款,几亿度电先期测算浮动不超过5%。在单位节能降耗活动中,他又使出了“巧心眼”,动不动就节省出几十万来。他就是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动力厂电工试验室的庄艳军。
■庄艳军在创新工作室对继电器进行调校和实验
1、厚积薄发
上进小伙成长为革新能手
1990年,石钢公司招工考进来一个毛头小伙儿。因为是高中毕业,他比一同参加考试的初中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的学生都超出一截,被分到了动力岗位。一块来了11个青工,都参加考试,他又考了第一名,分到了电工岗位。师傅说:“庄艳军这小伙儿踏实,能成事儿。”
上班第二年,按照企业里的规章,不管你是不是学本专业,也要两年后才能参加成人教育。庄艳军可不是安分人,1991年,他就参加了成人高考,选择了河北工学院电气技术专业大专班。
“上学不知道用功,到了上班再充电才知道困难了。”庄艳军说,成人教育是集中授课,一般是一周到十天左右,当时自己倒班,为了上课,他经常厚着脸皮和师傅换班,好在班组和工段都挺支持,保证了他最后顺利拿下学历。
拿到学历后的庄艳军沉寂了几年,原因是他总在学习,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来专家解决,他就拿个小本,将专家的每个操作步骤记录下来,时间一长,光是操作笔记就达到10万字。
终于,在进厂十年后,他实现了厚积薄发。用电消耗是钢铁厂能源消耗的“大头儿”。节电就要靠技术革新。庄艳军这支“节能技术攻关队”,自2011年成立以来,不断进行节能改造,专门研究和试验各种节能新方法、新工艺。针对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碳刷打火、电缆发热、控制保护不完善等问题,创新工作室改进碳刷结构、利用闲置电缆增加一次电缆、设置发电负荷上限报警功能,对发电机组电气系统进行优化提升,仅这一项就节约用电量10%,每年可为公司创效约245万元。
师傅临退休前,拍着庄艳军的肩膀说:“小庄,大家没有看错你,进厂时,你就有股钻劲,现在都派上用场了。”
■每项技改创新,庄艳军都要反复查阅技术资料
2、精算耗电
为申报提供翔实资料
动力厂电工试验室主任、省能工巧匠、金牌工人等,庄艳军把这些名誉看得很淡,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电气节能上。不久前,省里推出了电力改革措施,实行电厂直供,这就要求作为动力负责人,你必须要提前一年精确预测出全公司的耗电量,超过实际用电量的5%,不享受直供电价;申报耗电量低于实际用电量的5%,还要受到高额处罚。
“直供电价一度电便宜6分钱,公司一年8亿度用电量,一个月就可以省下400多万。”夏季耗电大户是凉水塔、水泵,冬季是其他因素,加上公司冶炼负荷变化,越高端的钢种,耗电量越大,庄艳军脑子里整天装个“计算器”,不断从每个环节入手,降低耗电。
仅抄表一个环节,原来的抄表时间是以自然月为单位,按照电厂直供的要求,是每个月的25日到下个月的25日为一个周期,所以,就必须按照对方的要求执行。庄艳军反复和工作人员解释,“咱麻烦点,按照人家的标准来,就能够更准确地计量,为厂里节省资金。”
石钢的特种钢材非常出名,早在十年前就有“宝马”、“奔驰”系列钢种。而这些特种钢无论从冶炼到加工,都费时费力,更要增加电量的损耗。为了准确记录,庄艳军和他的团队采取跟班倒的措施,每个班的即时数据都进行登记,并认真进行综合对比,找出最合理的用电区间,为申报电量提供翔实资料。
2011年6月,庄艳军会同电气方面各领域的专业人员,成立了“庄艳军创新工作室”,壮大了创新队伍,开拓了创新思路,五年多来,他们共同努力,全力保障了公司电气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013年年初,庄艳军完成的高炉受料槽高配室远程实时监控项目,缓解了因运行人员不足导致的设备运行控制盲区,提高了实时监控水平,增强了系统运行的安全保障能力。
高炉受料槽高压配电室是公司2号高炉投产时新建的配电室,全部为微机保护,由于高压供电系统运行员紧张,此站自投运以来,一直采取无人值守、定时巡检的方式,存在运行控制上的局限性。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庄艳军工作中的头等大事。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他从监控、通讯、程序设计上进行了自主开发测试,可一开始的测试结果并不理想。
庄艳军看着手头上的测试设备,忽然想到在建设高炉受料槽高压配电室时,预埋了一组光纤,他灵机一动:何不用它作为通讯线路呢?不仅省去了重新布线的麻烦,还能利用光纤以太网通讯方式进行远程实时监控。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全部系统的架设和调试,系统完美上线运行。通过半年多的运行观察,通讯状况稳定可靠。这个项目还创新了对传统电磁保护进行控制,同时对中央信号系统报警方式也做了探索性地研究,拓宽了职工的技改思路。
■庄艳军创新工作室自成立先后获得多项创新荣誉
3、转变思路 让老设备再创奇效
拿破仑曾经面对过一个难题,一位远古的帝王设置了一个绳套,声称谁解开它,就能够统治世界。无数人尝试了,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也尝试了不能成功,他拔下佩剑,挥剑砍断了绳套。他说,不要把难题留给后人。随着石钢公司搬迁步伐的临近,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维护绿色安全生产,是庄艳军必须面对的问题。“能少花的就少花,能不花的就不花,为绿色石钢搬迁奠定资金基础。”庄艳军说。
厂里有部分电缆要进行维护,其中有部分电缆无法正常供电。几十条电缆,很难辨别出哪条电缆有问题,如果按着图纸的方位去逐根确定,1000米长的电缆要穿越马路,而且交叉纵横,很难寻找。如果用设备进行实验,当锯到有电的电缆时,就可能引发事故。
庄艳军和工友们想了不少法子,但是没有效果。后来,大家讨论明白一个道理,电缆测试无非就是一个电磁感应原理,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切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高压系统有“零序感应器”,是不是可以尝试使用呢?
于是,他们拿出了老旧设备拆除下来的工具,进行测试,结果,和卡钳的效果吻合,完全可以使用。这样一来,高压电缆的检测进行就完成了。如今,石钢公司多数电缆寿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20年。如果按照高压电缆每米几百元测算,庄艳军和他的工友们仅在电缆的费用上就节省了可观的开支。
中部变电站中央信号系统1996年建站时,同期安装的上海某生产厂的信号报警系统,至今已连续运行超20年,设备多次出现故障,可是原系统的设备备件早已停产,如需修复必须进行升级改造,厂家的升级报价高达15万元。听到这么高的价格,庄艳军下决心要自己搞定这个“老顽疾”。
最初在无备件可换的情况下,尝试着自主维修调节,但是由于设备过于老旧,确实无法完成修复。他思路一变,将中部站的开关柜进行微机保护改造,实现后台实时监控,同时利用原炼铁厂2号配电室的中央信号屏进行切改,实现中央信号系统正常运行。公司220KV变电站中央信号系统与中部变电站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经过细心分析和试验,庄艳军发现完全可以利用原公共测控屏富裕的遥信接口进行切改,实现对220KV变电站中央信号系统改造。简单的一个创新点子,两次的创新切改线路,不仅省下了近30万元的维修费用,还全面提升了设备的控制水平和安全性。
■在车间内对主变控制保护回路进行检测
4、敢动“大手术” 让关键设备“乖乖”服役
动力厂两台蒸汽发电机组存在发电负荷偏低以及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庄艳军协同相关人员讨论了解,提出了完善优化失磁保护定值设置,提高失磁保护的灵敏度的措施。
为此,他们改良碳刷支架结构,原碳刷支架每极4只30×35mm2的碳刷,载流量已达到额定载流量,通过咨询厂家、查阅资料、现场查看分析得出,改良碳刷支架由每极4只单碳刷结构改为每极4只双碳刷结构,实为每极8只碳刷,接触截面积增加一倍,将大大提高碳刷的通流能力,降低碳刷温度及刷架温度,消除碳刷打火问题。
鉴于当前钢铁行业形势严峻,公司经费紧张,若增加新电缆势必造成公司生产成本上升,动力厂决定利用闲置旧电缆增加到发电机本体至发电机高压柜之间。
“大手术”完成后,设备像长了“眼睛”一样。当发生失磁故障时,报警装置会迅速报警告知值班员,最短时间内处理,故障严重时直接联锁停机,降低对汽轮发电机组的损害和对公司高压电气系统的影响。
石钢公司炼铁风机配电室集中了炼铁厂7台大型高压电动机开关柜,其可靠运行是炼铁高炉风机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该配电室在投运时,高压电动机西门子差动保护装置设置存有缺陷、功能不完善,不能对高炉大容量风机进行全面有效地保护。
又是庄艳军带领电工试验室成员利用现有材料,增加了差流越限报警功能对差流异常能够及早发现等差动保护功能。经过多次试验,完全符合生产工艺需要及大型高压电机继电保护的要求,并得到了综保厂家的认可,对石钢公司高压电气系统及公司的安全稳定高效生产意义重大。
庄艳军的创新工作室除开展技术创新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打造职工技能实训平台,提高职工创新能力。工作室建立初期,在没有训练设备的情况下,庄艳军找来淘汰的开关柜,利用报废的高压开关操作机构和继电器备件,自己动手制作了高压二次常规继电保护控制模拟盘等模拟设备,继而开展了电气职工岗位大练兵活动,提高了电气系统职工故障处理能力,推动了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庄艳军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已经独立完成改造与创新项目近20项,为公司节省维修更换设备费用310万元。
目前,在庄艳军心里还装着一件更重要的事儿——企业搬迁升级,目前,他正带领工作室成员参与搬迁前期技术理论储备,“希望能为企业搬迁升级贡献出普通一线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庄艳军说。
■文/本报记者杨毅松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