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满意:矿工们的安全“守护神”
——记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救护员郑满意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郑满意,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直属一中队一小队副小队长。在2017年9月举办的第十一届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技术竞赛中,郑满意带队获得团体综合第一名、模拟巷道一等奖、医疗急救一等奖,他本人获得个人全能第一名。在2018年9月第十一届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上,郑满意力压各国选手,取得呼吸器席位操作竞赛第一名。他还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技术能手”、开滦集团“劳动模范”等荣誉。
工匠速写
2018年9月24日,在俄罗斯第三大城市、美丽的叶卡捷琳堡市,由国际矿山救援组织主办、俄罗斯紧急状态部承办的第十一届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正式开幕。来自12个国家的25支代表队进行救援接力、虚拟现实救援和呼吸器操作等7个比赛项目的角逐。这是国际矿山救援领域的顶级赛事,有矿山救援“奥运会”之称。
27日,在呼吸器席位操作赛现场,一众或金发碧眼、或黝黑壮硕的选手之间,黄皮肤、黑眼睛、略显清瘦的郑满意尤为显眼。检查设备、清点备件、外部观察、一个个零部件拆开仔细排查故障……郑满意沉着冷静地操作着。26分钟后,郑满意举手示意:故障排除完毕!最后,经裁判组一致认定,郑满意获得该项目第一名!全场掌声如雷。
从2013年进入矿山应急救援队到现在获奖,五年过去了,已经数不清流了多少汗,磨坏了多少训练服、受过多少次伤,他终于站在了世界之巅,成为国际呼吸器席位操作赛第一人!
■模拟巷道救援演习
1、“超级战士”炼成记
“1号队员仪器良好,氧气压力18兆帕,2号队员仪器良好,氧气压力18兆帕……8号队员仪器良好,氧气压力18兆帕。”
黄色安全帽、橘红战斗服、黑色战靴、氧气呼吸器,随着全副武装的救护队员完成弯腰互检、转身自检、报告装备情况、取装备等系列动作,他们开始向着浓烟滚滚的“井下巷道”前进,搜救在“井下”火灾中“被困人员”。
现场烈焰吐着火舌,烟雾笼罩,现场能见度不足两米,温度高达60摄氏度。凭着平日里严格扎实的训练,大约7分钟后,“被困人员”就被成功救出。这是日前记者在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模拟巷道所看到的救援演习。
这样的演习对他们来说成了“家常便饭”。
“即使在骄阳似火的七八月也不例外,汗流浃背的队员们仍要穿上厚重的救援服,背上近60斤重的装备,在这条模拟巷道进行训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直属一中队中队长王辉说,矿山救援工作是高危行业中的高危工作,尤其是在进行矿井下救援时,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未知的危险。这样的严格训练是为了让队员们在真正遇到井下事故时,能娴熟运用救援技巧,加快救援步伐。
井下一旦发生意外,救援刻不容缓,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和救助生命,减少国家资源和财产损失,救护队员常年24小时值班。郑满意就是这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时刻准备着,努力践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句誓言。
郑满意的父亲就是一名开滦煤矿工人。2010年,郑满意大学毕业后,进入开滦集团荆各庄矿,也成为了一名矿工,每天下井干活,升井后和矿友们去外面喝点小酒,侃侃大山,这样的日子辛苦而又简单。直到有一天,他亲眼目睹了一场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个同矿的矿友因为操作不当而失去了生命。
“当亲眼看到了煤矿事故的发生,你才会知道第一时间救援时多么重要。”郑满意说,“我是矿山的矿工,我最了解一旦事故发生,矿友最需要怎样的救援。所以,我想学到更多更专业的知识,让矿工的伤亡率降得更低。”
2013年,郑满意正式加入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成为驻矿中队的一名救护员,因表现突出,又被调到直属一中队。
“当有矿山发生瓦斯或煤尘爆炸、冒顶、透水等重大事故时,幸免于难的矿工争先恐后地往外跑,救护队队员却要冒着二次爆炸或塌方、透水、毒气等危险往井内冲,因此身体素质是每一个救护队员必须过的第一关。”王辉说。
每天,郑满意和队友们都会准时出现在开滦救护大队的训练场上:模拟救灾、消防演练、体能拉练、装备操作、理论学习……一天的训练科目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郑满意坚信,一名优秀的救护队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操技术和超强的心理素质,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全面、大量和高强度的训练来实现。
“要想战时少流血,必须平时多流汗。”开滦队的训练一直执行着比行业标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郑满意给自己又加了一码。“体能方面我们正常是早中晚三遍2000米,爬绳4.5米,郑满意总是给自己增加训练量,每天负重5000米、爬绳6米、单杠30个,总是比常规训练任务多一倍。在现在这批队员里,他不是资格最老的,底子也不能算最好,但他是最努力的。”直属一中队副中队长刘涛说。
工作9年来,磨破了多少双鞋、多少副手套他早已记不清了。从参加工作以来,他就自己给自己增加学习、训练的内容,别人练一个小时,他就练两个小时,每天晚上10点,他还在学习室学习救援知识。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才使得他能够带领小队顺利完成各项救援任务,使小队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提高。
2017年,第十一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在开滦队举办。“东道主就要取得好成绩。”郑满意在心里暗下决心。
于是,在集训过程中,郑满意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后,自己总是“偷偷”增加训练量——体质训练跑从2000米增到5000米,爬绳从4.5米增到6米……
高强度的训练导致郑满意腰疾复发,躺在床上几天都不能动。可他症状稍微好转,就戴上护腰继续参加训练,晚上9点其他队员结束训练回宿舍休息后,他自己再单独进行1到2个小时的呼吸器操作和心肺复苏操作训练,之后回到宿舍再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理论学习。
最终,“硬汉”郑满意分别拿到了个人总成绩和团体总成绩两个第一的成绩,给了自己一个最好的回报。
第五届河北省煤矿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考试一等奖、囊式呼吸器操作第一名、个人全能第二名,第十一届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呼吸器席位操作竞赛第一名……这一个个奖项见证了“超级战士”的炼成。
■郑满意闭眼进行呼吸器拆装操作
2、“闻灾而动,向险进发”
在煤矿生产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是井下最常见的五害,一旦发生这些灾害事故,在现场工作的矿工就有生命危险。救护队的工作不同于其他,下井后一点小疏忽就可能危及到生命安全。比如平常的一氧化碳浓度超过1%,人呼吸3到5口就要毙命,而戴上防毒面罩的队员们工作环境浓度最高达到5%。
体魄强健,心细如发是矿山救护队员们工作的基础,心理素质同样重要。为了让他们克服井下恶劣环境带来的心理恐惧,在正式上岗前,他们要接受心理学专家的培训。
“井下救援可以说如履薄冰,井下事故处理一点也马虎不得。”副中队长刘涛说,井下任何一声响动都将触碰队员们紧张的神经,进入井下后,走路要十分小心,不能让装备和背的东西撞到轨道,引起火花产生爆炸,造成二次灾害。因此,为了做到战时少流血,就要做到平时多流汗。
当被问及从事矿山救护这项工作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事,郑满意的思绪回到了2012年第一次救援。
“当时矿井发生局部冒顶事故,有一名工人被埋压。我们到现场后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刨’了出来,用苏生器帮助他恢复自主呼吸。”当时的情景,郑满意历历在目。“赶紧送出去到医院!”在队长的指挥下,郑满意和其他5名体力好的队员用担架抬着伤员,往出口冲刺。
“这名伤员有200来斤,加上没有意识,显得格外沉。”郑满意回忆说,中间经过一个向下的大陡坡,后面的队员“下蹲抬”,前面的队员“直立举”,才保证了担架的平稳。
为了与“死神”赛跑,在那段正常步行需要半个小时的2000米长的巷道里,6名队员一刻没歇,只用了20分钟就到达井口。当伤者被送往医院后,郑满意才发现,自己的双手因用力到极限已没了知觉。
“当时我只能出力气,别的什么忙也帮不上。想上手,但是什么救护知识也不会,只能别人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那次之后让我觉得急救挺重要的,这份工作干得好不好,对被救援人员来说性命攸关。”郑满意告诉记者,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跟着师傅认真学习救护技能。
“闻灾而动,向险进发”,对于郑满意来说,这不只是一句口号。因为他知道,行动和出发只是开始,尽最大可能抢救每一名遇险人员才是目的。然而,为了达到目的,他面临的却是自身生命的危险。在黑暗的矿井中,郑满意习惯了苦、脏、险、累,却收获了“逆行”带来的成就感。
■郑满意为队员穿戴装备
3、千锤百炼铸就矿山救援“特种部队”
在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郑满意可以说是个“全能”。他的“全能”表现不仅体现在训练比赛中,还体现在对救援装备的使用改造上。
“进入灾区,除了队友,这些救护装备就是我们控制灾情、挽救生命的最亲密伙伴,我们必须要像对待我们的身体一样爱护了解掌握它们。”郑满意边擦装备边说。
如今,郑满意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正压氧呼吸器、机械电子风速表氧化碳检定器、高压脉冲灭火水枪、蛇眼生命探测仪、自动苏生器等各种救援设备,而且经常组织队员进行小革小改项目研究。近3年来,他陆续组织实施快速取样器、远程取样装置、振动筛药器、灾区快速充气密闭等小革小改项目十余项。
训练中成百上千次挥汗如雨,才能换来实战中的一份镇定从容。“每次发生险情,救援队总会率先进入灾区,获取现场第一手资料为指挥部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危险在于未知。”郑满意说。
2015年,某矿井发生火灾事故。开滦队接到救援命令后,立即组织队伍赶赴现场。当时,灾区巷道中有明火、浓烟,瓦斯含量高,救援难度大。紧急时刻,郑满意主动请战,带领小队深入井下。
■为“伤员”包扎受伤手臂
行进过程中,由于现场瓦斯浓度持续提高,指挥部命令郑满意带领队友们暂时退回到安全地带。一心惦记着灾情的郑满意没有放弃,他与队友们冷静分析事故原因,严密计算、评估火灾破坏程度,给队友们加油打气。待现场情况稳定、确认安全后,他再次向指挥部请示,要求第二次带队下并勘察情况。进入现场,郑满意与队友熟练操作各种设备,采集气样,检测瓦斯等气体情况。经过近30个小时的现场检测,郑满意和队友们为指挥部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了详细准确的数据。他们的优异表现得到了指挥部的高度评价。
采访中,当记者问到家里的情况时,郑满意低下了头,微红的眼睛里闪烁出一丝愧疚。原来,郑满意的儿子今年已经5岁了,小家伙一直都是父母和妻子带,郑满意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队里度过。郑满意将对家庭的责任和亲人的思念化作了刻苦的训练和不懈的钻研。
“这些年确实亏欠家里很多,但我相信家人能够理解。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郑满意说。九年来,郑满意很少有清闲的时候,平时不是在训练就是在抢险,即便休息也是处在全天候待命状态。九年里,他拼搏在赛场,冲锋在灾区,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救援工作。
“灾难发生时,别人都是往外跑,我们则是往里冲。虽然前面是未知的危险,但我们有过硬的本领、有团结的队伍、有坚强的后盾、有必胜的信心,在困难危险面前,我们决不退缩!”郑满意坚定地说。在他的字典里,训练如此,比赛如此,救灾如此,人生亦如此。
■文/本报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李晓辉 图/本报记者赵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