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畔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日
——河北华电石家庄热电有限公司一个甲子的风雨蜕变
寻访记者 周斐
“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明·方孝孺
河北华电石家庄热电有限公司(简称石热公司),地处石家庄市东北工业区核心地带,承担着东北工业区电力和热力供应的光荣任务,为石家庄市棉纺工业和制药工业提供了动力保障。从1954年建厂至今,历经一个甲子的风雨变迁,这块盛产光明与热力的土地,承载了流金岁月里太多创业者的青春梦想,记录了中国热电行业翻天覆地的跨世纪大发展。
■拓荒 野地里拔地而起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清·张维屏《新雷》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决定兴建19座热电厂,石家庄热电厂是其中之一。作为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石家庄热电厂是河北境内建设的首座热电厂,也是河北省第一座中温中压供热电厂,揭开了河北电源建设发展的序幕。迄今为止,仍是全国单机供热量最大的热电企业。
“当时的石家庄市只建到休门街那里,这里是一片荒野地,没有人烟。”8月5日,石热公司接待人员向记者介绍。华北制药厂,石家庄化肥厂,华北制药厂玻璃分厂,石家庄显像管总厂,石家庄第一、二、三、四棉纺织厂和印染厂,这些电、热“大户”将热电厂紧紧包围,这一格局仿佛注定了她的使命所在。
热电厂从1953年开始筹建。为保证热电厂顺利建成,当年,河北省电力局专门从石家庄发电厂、微水发电厂和凤山发电厂抽调了一批政治、技术素质较好的职工,组成了石家庄热电厂的基本生产队伍。
据厂志记载:“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施工人员均居住在临时工棚里,施工机械也简陋,大件运输吊装主要靠绞磨、滚杠、卷扬机、三脚架等简单机械。基础开挖、材料搬运、木材加工等都靠人工进行,劳动强度很大。但广大建设者不畏艰苦,发扬创业精神,顶烈日、冒严寒,克服重重困难,奋战在工地上。”
翻阅石热发展资料,一封由毛主席写给石家庄电业厂全体职工的亲笔信格外抢眼:“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的任务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在石热职工老照片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贴在厂墙上,写在施工地小黑板上,还有的被熔铸在机器上。不忘毛主席的嘱托,骨子里不服输的中国工人以此为座右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54年8月15日,石家庄新电厂正式成立!从筹建到成立,还不到一年时间,老一辈员工靠实干将这座热电厂从苏联人的设计图纸上“搬下来”,固定在石家庄东北工业区的土地上。其名称几经更改,石家庄新电厂——石家庄第一发电厂——石家庄发电厂——石家庄热电厂,如今是河北华电石家庄热电有限公司。
1955年4月1日,春暖花开,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兴建!该工程由苏联热电设计院莫斯科分院设计,成套设备由苏联供应,并派出专家组指导现场施工。1957年3月,一期工程全部竣工,为河北省电力施工企业的形成提供了基地和经验。
■建厂模型
■初变 扔掉“拐棍”自力更生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宋·陆游《落梅》
刚刚投产的热电厂,在发展初期遇到过很多苦难。其中,锅炉“灭火放炮”就是最大的问题,有时把炉顶破,设备损坏,被迫停产。为防止此类情况出现,苏联专家规定“锅炉二次风风速挡板开度固定在二分之一,不许动”。厂部规定,违者要按“反革命”论处。
原总务科副科长许文才,当时是1号炉副司长。
“当时感觉肩上担子很重,压力很大啊!”心系生产安危的许文才经常在梦中惊醒。反复琢磨探索,他终于找到根本问题所在:二次风风速挡板的开度大小,应该随着锅炉负荷变化、送煤粉量的多少,及时调整风量。然而,厂部规定“不许动”,违反就是“反革命”!为了生产安全,许文才冒着被戴上“反革命”帽子的危险,偷偷操作调整。
一日,1号炉发生了两次“灭火放炮”。2号炉膛火光一明一暗,随时有灭火的危险。紧急关头,许文才冲到二次风风速挡板处,把三个挡板都关小了一点。“炉膛的火光立刻就亮了,燃烧也稳定了,一切都很正常。”许文才说,调整好后,他出了一身冷汗。下班前,他又偷偷把挡板开度恢复到原来模样。从此之后,他每天都偷偷操作调整,在他工作期间没有灭过火,各项指标也完成的很好。这件事,一直到中苏关系恶化后才得以示人,这一技术经验立即在全厂推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技术水平和物质条件的制约,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员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学历水平不高的技术工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大搞技术攻关和小改革小发明。
锅炉除灰是全厂工作条件最差的岗位,又脏又累,经常发生烫伤事故。要想确保人身安全,就必须解决人工除灰,用机器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然而,当时没有除灰定型产品,这一设想只能通过自力更生,搞技术创新来解决。为此,除灰工们集思广益,探索如何用机械代替铁锹大锤,实现封闭式除灰,并成立了攻关小组研究具体方案。
没有制作材料,攻关小组就到废铁堆里淘“宝贝”。那段时间,工人们下了白班不回家,一直干到晚上12点钟,从不计报酬。他们自己设计,自己焊接,实验不合适、有问题了就拆下来,重新修改再实验。反反复复多次拆装,碎渣机终于试验成功!工人们彻底甩掉了铁锹大锤!
就这样,凭借着智慧和经验,勤劳朴实的工人们实现了一项又一项技术创新,为热电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上世纪70年代,锅炉运行工进行仪表盘监控
■创新 发明创造遍地开花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机组运行了20多年,很多设备年久老化。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在进厂时就存在问题。遇到困难,意气风发的石热人,凭借一股子勤劳实干的劲头,一步步摸索着前进。
“我们这些人啊,都是背过老三篇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84岁的原厂长章依连得意地说。他所说的“老三篇”,是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三篇文章。正如这三篇文章诠释的精神,老一代职工遇事不求人,加班加点不求报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当时苏联设计的直流发电机,一直存在着相互切换就掉闸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隐患,章依连自学了苏联《电力工程》一书,同电气班长杨凤鸣一起,运用理论知识把两台发电机中心点短接,稳定了电压,使其无返流,两个小时的工作就解决了十几年的老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设备老化,燃煤的计量设备不准确,甚至产生很大的偏差。困难时期,国家没有资金给企业购买新设备,更不具有与国外相媲美的科研条件。然而,问题出现了,就一定要解决!
1979年,刘志航、舒快等一批有志青年开始研制静态秤。他们翻阅书籍、借阅资料,废寝忘食、日夜攻关。经过两年的努力,一台精度在千分之一以内的静态秤研制成功。在原有基础上,石热电研室研制出新产品ICS-ST型电子皮带秤,各项质量指标均已达到国家A级标准,产品推广至20多个省份,为国家科技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解决大件加工问题,原修配车间的职工李福林、刘风岐等,在1969年自行设计、制造出5米大型机床,填补了石家庄地区加工大型部件的一项空白。原通讯室工人隰伯林,研究无线电话,曾为了买几本资料书花掉了仅有的吃饭钱。1985年,终于成功研制出AMTS-1型无线电话自动拨号系统,后改良研制出AMTS-5型电脑无线电话自动拨号系统,在26个省市推广,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重大科研成果。
一项项科技创新,热电厂逐渐告别外力依靠,一步步走向自力更生。
■寒冷的冬日,24小时都有石热员工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为千家万户送上温暖
■攻关 誓死拿下扩建项目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唐·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
1985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石家庄热电厂七期扩建工程。原基建副厂长朱法立全程参与了工程建设。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在七、八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朱法立却两次落泪。
1991年大年初一早上,朱法立为试运的职工送去饺子。可就在大家高高兴兴吃饺子时,1号机励磁机滑环打火,甩负荷停机!这时,一场大雪不期而至,热气腾腾的厂房冻成了冰窟。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后4个月里,试运均以失败告终。“当时省电力局下令整改反省,解体重来!”朱法立回忆说。在总结教训、起草整改措施的时候,他第一次把热泪洒在了石热这块土地上。
历经3年供水改造和5年机组建设,朱法立千方百计求银行“跑部”进京,终于完成了10万千瓦的7期扩建工程。1992年的一天,七期第一台发电机并网实验操作成功!3年后,7.5公里长的供热管道铺到了广安街和中山东路,滚滚热流送入千家万户。
当工程结束高压蒸汽吹管的时候,朱法立又踏上了八期项目前期立项的征途。
在北京参加引用外资会时,朱法立得知山东下马一个进口烧油机组项目,用的是中国银行7000万美元外汇储备贷款。如获至宝的朱法立不顾大雾天气,一心奔回厂里汇报,不料路上遭遇车祸撞伤头部。“省局领导来看我的时候,我赶紧汇报了7000万美元外汇储备贷款的消息,局长立即决定修改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经贸委。”随后,国家经贸委批准了《石家庄热电厂技改项目建议书》。“我真有点因祸得福了!”朱法立庆幸地说。
2002年8月,八期烟囱结顶了!验收时,朱法立登上210米高的烟囱,俯瞰脚下这方热土——现代化的厂房,绿色环保的流化床锅炉,四座封闭的储煤筒仓和三足鼎立的双曲线凉水塔……他第二次流下眼泪。
30多年,朱法立亲见热电厂从一厂变三厂,装机容量是建厂初期的近10倍。
■八期汽机厂房全景
■提升 节能技改释放生产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杂说送张琥》
作为一个老厂,石热公司面临着消耗指标高,成本高,盈利能力差等困难。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明确了降低成本消耗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2002年以来,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公司注重节能技改,大修锅炉,将原有设备的生产力大大释放出来。
2010年,公司决定实施八期节能技改工程,全国首创大幅提升循环流化床锅炉出力技改。22号锅炉节能技改是首场战役,意义重大,时任总经理助理的刘玉卜只有37岁,他临危受命,直面硬仗。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备供货是制约工程进度的最大难题。然而,东方锅炉厂的设备正常供货期都在4个月以上,刘玉卜心急如焚。他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决不能因此而延误工期。”他组织采购部、生技部提前入手,利用各种资源联系公关,厂家高层被其执著深深打动,在工期紧张时停下其他订单,专门为石热公司加工设备,设备最终按期到货。
在历时73天的22号锅炉节能技改中,刘玉卜与检修人员一起常驻项目工地,一次次在施工现场工作到深夜,一遍遍仔细推敲施工技术细节,当工程进入尾声时,他的鬓间竟然生出一缕白发。
刘玉卜常说:“工作要以终为始。”22号炉技改中4319道焊口一次检验合格率98.8%。2011年,他又与同事一道,仅用60天,就完成了23、24号锅炉节能技改,实现了八期技改“恢复出力、经济指标双达标”。
仅一台循环流化床锅炉就有效地缓解了冬季供热压力,使石家庄市少建和砍掉小锅炉1145台,拆掉和少建烟囱400多座,少排二氧化硫1.1万吨,烟尘1.5万吨,年节约标煤43万余吨。为石家庄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节能技改,机组首次大修,这场降本增效的持久战,使石热生产力得到了一次大飞跃,为实现一流标杆热电企业,烙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腾飞 踏入“绿色发展”新征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由于地处石家庄市二环内,石热公司节能环保压力与日俱增。提高煤炭清洁利用率和引进清洁新能源成为石热公司发展的“新路”,由此,九期燃机扩建项目被提上日程。这一项目以清洁的天然气作为燃料,高效、环保、低碳,没有粉尘排放,彻底告别煤炭时代,可谓名符其实的绿色工程!
据介绍,这是我省首个燃机项目,在建筑风格上,它将以“去工业化”的全新理念,采用能源生态技术,将燃机建筑与周边城市建筑环境有机结合、协调和谐,完美诠释新能源、新科技、新工业建筑概念,成为石家庄市区的新地标。
除此之外,在采暖期,九期燃机将采用“以热定电”的最佳经济方式运行,预计新增110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可有效填补石热区域内每年约1300万平方米的供热缺口,有力改善现在供热不足的局面。
历经八年的努力,目前,该项目所需的29个立项文件的批复已经逐一完成。2015年9月份,九期燃机项目即将动工,计划在2016年12月投产。据透露,孜孜不倦前进的石热公司,还在规划十期甚至十一期项目,也许在未来的若干年时间里,沿着“低碳典范,绿色标杆”的前进征程,将会为省会打造一片“碧水蓝天”做出贡献!
时光如白驹过隙,六十年很短暂,建厂星火仿佛就在昨日燃起,艰苦创业的光影闪现在眼前;沧海桑田,六十年很厚重,几代石热人坚韧自强,创新进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石热公司犹如一轮明日,照亮了燕赵原野,温暖着省会万家!
(感谢河北华电石家庄热电有限公司政治工作部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