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 | 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劳模工匠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
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劳模工匠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
打造劳模工匠“聚能环”汇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前不久,2024年石家庄市创新工作室联盟成果发布,该市11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全年完成创新项目294项,创效3.26亿元。石家庄市以“联盟”激活创新引擎,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聚变效应。
在向“新”而行的过程中,劳模工匠在技术革新、科技攻关、发明创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成了一道“工”字号亮丽风景线。今年省两会上,高质量发展又一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关键词。如何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最强“工”力量,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汇聚劳模工匠创新才智
续写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田志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省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田志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表示,劳模工匠是广大职工中的杰出代表,汇聚劳模工匠才智赋能高质量发展,要下好“绣花”功夫,找准“落针点”,磨好“绣花针”。
石家庄市总工会围绕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2021年成立了省内第一家创新工作室联盟——燕赵工匠自动化创新工作室联盟,旨在打破区域、行业、企业壁垒,搭建起一个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的平台。如今,石家庄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已增至11家,实现了跨企业、跨市、跨省的“三跨”大跃升,覆盖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冶金材料、能源化工、教育教学等多个行业。2024年,各联盟已完成创新项目294项,获得专利124项,取得省级奖项62项、国家级奖项19项,创效3.26亿元。
为进一步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12月27日,石家庄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以劳模工匠的“资源清单”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清单”,助力企业破解发展难题。
田志认为,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聚集效应,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政策扶持,为劳模工匠开展创新创效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要加强统筹协调,拓宽活动渠道,推动劳模工匠人才的创新活动与当地发展规划、产业发展需求深度结合。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要产生乘数效应,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区域重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以崇高精神塑造职工
用榜样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侯国天
相较于石家庄市在创新工作室联盟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承德市在发挥榜样力量、弘扬工匠精神方面也展现了独特的作为。省政协委员,承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国天表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必须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作用,用崇高精神塑造职工,引领职工群众汲取榜样力量,激励更多职工投身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
工作中,承德市总工会积极协调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承德大工匠”“承德工匠”培养纳入全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自2023年开始连续5年寻访100名左右的工匠人才。为进一步营造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2024年4月28日,承德市总工会将企业车间作为舞台,举办了“承德大工匠”“承德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河北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颁奖仪式,旨在以劳模工匠的卓越成就为典范,激励广大职工以劳模工匠为榜样,立足岗位、奋勇争先。目前,承德市已选树发布“承德大工匠”和“承德工匠”各20名,示范带动基层工会挖掘县级工匠人才89名,实现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一个典型就是一个标杆,一个楷模就是一种导向。侯国天表示,工会组织应切实发挥工人文化宫、劳模馆、劳动公园、劳动文化一条街等宣传主阵地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同时,紧密围绕中心大局,积极发掘和宣传身边的榜样人物和事迹,让劳模工匠当好职工群众的思想引路人、政策传播人,共同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强化京津冀工会合作交流
聚力推进协同发展
任红霞
“聚力推进协同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发挥环京津地缘优势,打造联通京津、辐射全省的经济廊道。”“推进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令省政协委员,廊坊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红霞倍感振奋。近年来,廊坊市以独特的区位优势、机遇优势、政策优势,对接北京、拥抱机场、联动雄安,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任红霞表示,廊坊市总工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联系广泛的职能优势和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与京津两地工会组织深入开展交流合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早在2023年5月,廊坊市总工会与北京市通州区总工会、天津市武清区总工会签订了《“通武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联盟各工作室之间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实现三地共同发展。三地工会联合开展了各种活动,使各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由点成面,形成集群,打造模范引领、名师带徒、攻关创新、技术交流等平台,促进三地共同发展。2024年“五一”前夕,“‘通武廊’劳模工匠会客厅”在天津武清举办,“通武廊”三地工会自觉融入、主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依托“通武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带领三地广大劳模、工匠拥抱新技术、培养新技能,借“新”突破,“质”焕新生,推动转型升级,以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任红霞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劳模工匠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她建议,要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突出新型工业化、新兴产业,聚焦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工作,瞄准发力点、找准突破点,强化京津冀三地工会资源协同、政策联动,多措并举,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践行责任与担当
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张海潮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等内容让省人大代表、迁安电力公司职工张海潮深感共鸣。他表示,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让产品、工艺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迸发新活力。
对于一线技术工人而言,张海潮认为,高质量发展更多的是要在踏实工作的基础上,寻找技术的突破口,不断优化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劳模工匠更应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蓬勃向上的朝气。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去做。”这句话对张海潮的影响很深,在工作中他也一直贯彻这个信念。在22年的职业生涯中,张海潮不断自学专业理论知识,反复推敲工作流程,从一名一线电力抢修工人成长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一套备自投检测校验系统,能够在不停电情况下调试备自投存在的潜在问题,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运维效率。
张海潮认为,劳模工匠应该立足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扎实做好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各项工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加速传承和推广。同时,劳模工匠还应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带徒传技,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模式,带动更多年轻人去钻研新的现代技术,带动一线工人成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使之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
文/记者哈欣 图/记者郑荣玺 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