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党史上的“冀工印迹”】(1) 李大钊为工人阶级播火种
他曾在破旧的黑板上写下“工人”二字,对工人说:“你们看,这‘工人’二字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天’字,工人阶级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
■李大钊
■寻访记者:赵伟龙
他曾经笑称自己是个“点种”人,如今,岁月流转,他曾经点下的“种”已经收获了9000余万的共产主义坚定追随者;他曾立志要“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却以38岁的青春年龄献身所为之奋斗的事业;他曾为唤醒迷茫的工人兄弟,在破旧的黑板上写下“工人”二字,对工人说:“你们看,这‘工人’二字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天’字,工人阶级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最早在工人阶级中传递火种的人——李大钊。
原点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初春的冀东平原,杨柳风拂面,水光叠影,层层新绿在泥土间闪亮,生机一片。
穿越唐山市乐亭县青春广场,路旁的玉兰正含苞待放,一片青松翠柏之后,便来到一条长长的阶梯前。
“阶梯由38级台阶组成,寓意李大钊走过的38年短暂而伟大的人生岁月。”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向记者介绍道。
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汉白玉雕刻的李大钊塑像,在塑像下方的石台上,刻着这样一段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这是1983年中共中央为李大钊撰写的烈士碑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这段碑文更令人对李大钊——这位中国最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生发出无限缅怀和崇敬之情。
漫步在李大钊纪念馆长长的生平事迹展示墙前,时光仿若回到一百多年前。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乐亭县大黑坨村。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7年底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后为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在李大钊纪念馆,有一间简朴的办公室,这是复制的李大钊北大红楼办公室。抬眼望去,当年李大钊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一排书柜紧靠在北面墙角,对面的鱼尾挂钟不紧不慢,一支毛笔浅浅地搁在笔架上,它的墨迹仿佛还未干透……在这里,李大钊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酝酿创建中国共产党。这可以说是他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
李大钊写下《新纪元》不久的5月4日,是个无风的晴天,却有一道闪电惊雷劈开。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印证了李大钊对于“新纪元”的预言,也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在李大钊纪念馆第二展厅,有一组锻铜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雕像中二人一穿西装一着长衫,他们坚定的目光凝望着同一个远方。“这是李大钊和陈独秀,这个雕塑的名字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每当讲解员讲起这个故事,游客们总是心潮澎湃。
1920年2月一个雪夜,为躲避北洋政府的拘捕,李大钊秘密护送陈独秀出京赴津,辗转南下。他们扮作下乡讨账的商人,赶着一辆骡车一路颠簸而行。就在这辆不起眼的骡车上,两人共同酝酿了一件对近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伟大事件——相约于上海、北京分别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
南陈北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当时有诗赞曰: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播种
“把五一节当作我们一盏引路的明灯”
“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这是李大钊积极引导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的表述。
李大钊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干部队伍时,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同时要求他们深入到工人当中,做细致的思想发动,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工人运动的据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李大钊提出了应该“急急组织”一个“强密精固”的统一的“劳动家的政党”的要求,才有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并且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非常关心,对自己的故乡唐山开滦煤矿的工人状况更是关注。”听着讲解员的话语,记者的思绪仿佛跟着讲解员回到了一个世纪前。
“在唐山的地方,骡马的生活费,一日还要五角。万一劳动过度,死了一匹骡马,平均价值在百元上下,故资主的损失,也就是百元之谱。一个工人的工银,一日仅有两角,尚不用饮食。若是死了,资主所出的抚恤费,不过三四十元。这样看来,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这是李大钊发表在1919年3月9日出版的第十二期《每周评论》上的《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
当时,李大钊从开滦煤矿来的朋友那里听到了矿工的悲惨境况以后,大为气愤,立即就撰写了此篇文章,这也是李大钊最早反映开滦矿工生活状况的文章。在文章中,李大钊怀着满腔的激愤,向世人发出了心底的呐喊:“他们终日在炭坑里做工,面目都成了漆黑的色,人世间的空气阳光,他们都不能十分享受。这个炭坑仿佛是一座地狱。这些工人仿佛是一群饿鬼。有时炭坑颓塌,他们不幸就活活压死,也是常有的事。”
在李大钊号召和组织下,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到人力车工人居住区进行实地考察,工人悲惨的生活状况使他们大为震惊。“调查回来,大家相顾失色,叹息不止,都显出一种极伤心且不平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把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思想与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相互融合,成了摆在李大钊面前迫切而现实的工作。
李大钊把五一劳动节作为双向互动的时机,坚持每年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1920年五一节,《新青年》7卷6号出版“劳动节纪念号”,以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作为发刊词,介绍国际劳动节的由来、欧美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胜利斗争,号召“中国的劳工同胞”要把今年的“五一”节“看作一个觉醒的日期”。这篇文章除在《新青年》上发表,还印成小册子寄往唐山等地,并派罗章龙等人专程到唐山,深入开滦唐山矿,调查矿工的劳动生活状况,发动组织纪念“五一”节的活动。
在5月1日这一天,李大钊还组织领导在北京大学二院召开了约有500多名工友和学生参加的纪念大会,他热情洋溢地号召大家把五一节“当作我们一盏引路的明灯”“本着劳工神圣的信条,跟着这个明灯走向光明的地方去”。
会后,工读互助团成员何孟雄等分乘两辆汽车到东西城游行,车上飘扬的横幅写有“劳工神圣”“五月一日万岁”的口号,并沿途高呼“劳工万岁”,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这一天,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举行集会游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大型活动纪念五一劳动节。
同一天,唐山矿工人召开工人群众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会上,工人高呼“劳工神圣”等口号,提出“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要求。这是中国煤矿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活动,对促进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对开滦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则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曾亲自到唐山进行过社会调查,他访问了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即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在矿区,李大钊还和工人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获得了真实的鲜活的第一手社会调查资料。后来,北京大学的一些进步学生响应李大钊的号召,到开滦进行社会调查。他们和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学生一起,写出了《唐山劳动状况》的调查报告,发表在《新青年》上。调查报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与黑暗,提出了改良工人待遇和组织强有力的工人团体等问题。”于海英告诉记者。
1920年1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创办了向工人进行社会主义宣传的通俗小报《劳动音》周刊。每期出刊后,除了在长辛店等地发行外,他们还派专人送往唐山,在工人中散发。该刊第一期用大量篇幅,以《矿务局利八倍于资本》《几十分钟内死工人五六百》《工人一命只值六十元》的惊人标题,详细报道了1920年10月唐山矿发生的瓦斯爆炸事件,愤怒揭露了帝国主义残酷剥削和压迫工人,视工人的生命如虫蚁的罪恶。开滦工人读了这些报道,加深了对黑暗社会的仇恨,提高了阶级觉悟。
展望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三姐夫,听说你在北京当大学教授?”
“嗯呐。”
“那教授,平时都干啥?”
“点种!”
“三姐夫逗我呢,点种那不是我们庄稼人干的活吗?”
“我点的,是不一样的‘种’。”
在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前,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着的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弟弟的孙子赵书明,他正用浓浓的乡音向游客们还原这段100多年前的对话。
那是1918年夏天,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李大钊回老家过暑假时,与一位妻弟聊的家常。
这样一番意味深长而又不失幽默的对白,直到多年以后,大家才明白:原来李大钊当年点的是革命的种,是共产主义的种。
为了在工人中播撒革命的种子,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京地委、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连续派出干部深入矿区,传播革命思想,发动和组织工人群众。
随后,长辛店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在北京创办,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行了组织准备,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后来在各地普遍被采用。长辛店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最早成立工会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人运动,李大钊注重思想工作,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期间,他发表了多篇具有指导性的文章,1921年7月,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创办了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工人周刊》,全面反映了中国工人的第一次罢工高潮和当时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状况,被工人群众誉为“劳动者的喉舌”。
1921年12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首先在唐山南厂(现在的中车唐山公司)建立了工人图书馆,传播马列主义理论。在这个工人图书馆建立不久,又在唐山矿北门东侧——广东籍工人麇集的孙家大院成立了“大同社”。它的活动对象主要是开滦工人,活动目的则是通过文化补习的形式来团结联络工人群众,启发工人团结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
在这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派来的干部向工人宣讲全国运动发展形势和革命道理。工人们还可以阅读到《向导》《新青年》《劳动周刊》等党的书籍。“大同社”不但是教育团结开滦工人的学校,而且成为开滦党团组织诞生的摇篮。当时到“大同社”学习的骨干有唐山矿的木工只奎元、铸工李星昌等,他们在这里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思想觉悟提高得很快。经唐山第一名共产党员邓培介绍,李星昌、只奎元等六人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开滦第一批党员,并建立了唐山矿党支部。唐山矿党支部是河北省成立较早的一个党支部,是北方工人运动的先锋队。
李大钊在指导工人运动时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到工人群众中与他们同吃同住,给他们讲课。据郑州老工人姜海世回忆,李大钊有一次到郑州视察,讲课中,他这样勉励大家:“你们要多学文化、学技术,咱们工人可不矮呀,够上天那么高。”说着回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工”字,又在“工”字下面写了一个“人”字,李大钊告诉大家,这“工人”二字联在一起就是一个“天”字,工人阶级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当时的听讲者印象深刻,给工人们以极大的鼓舞,这段事迹也在工人中间流传下来。
1922年10月,李大钊派王尽美去组织领导山海关铁路工人罢工;派何孟雄领导京绥铁路工人罢工;派张昆弟、史文彬组织正太铁路工业研究会传习所,以此名义开展工人运动。
1922年10月,震惊中外的开滦五矿大罢工爆发了。当时五矿近3.7万人,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等同时举行同情罢工,参加罢工共约5万人。
英国雇佣军出动了,驻唐山的美国军队出动了,军阀的保安队出动了,“天天鸣枪数千百响”,矿区处在军队镇压的恐怖之中。军阀头子曹锟唯恐镇压不力,又亲自加派一师又一旅的军队“前往弹压”。反动军队在矿区宣布戒严,并实行血腥镇压。
在和军警的搏斗中,无辜的矿工被打死打伤60余人。矿区尽管处在血雨腥风之中,而矿工们却表示“绝不畏缩”,宁死不屈,宣告“除非把我们全体工人打死,不然,还留我们一人活着,也要为死者报仇,和他们决战”。
在开滦工人斗争最困难的时候,在李大钊影响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晨报》上刊登了一个篇幅很大的启事,谴责镇压罢工的刽子手,号召全国的同胞援助开滦罢工。之后,研究会又出面组织了“北京开滦矿工罢工经济后援会”,向各方面发起募捐援助罢工工人,并向全国发布宣言,揭露“洋资本家牛马待遇工人”和贿买军阀残杀工人的种种罪行。李大钊还联络了一部分当时的国会议员,联名向军阀政府提出质问:“京畿近地,竟发生如此暗无天日之惨剧,实难缄默。试问政府,究竟如何处置?”
这次罢工结束后,李大钊和中共北京地委进行了认真的总结,研究了北方工人运动的发展方向,决定继续领导工人,再接再厉争取组织和罢工的自由。
犹记百年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时,李大钊说:“我们这些人只是几颗革命种子,以后要好好耕作,把种子栽培起来,将来一定会有收获的。”
如今,先辈们点下的“种”,已经收获了9000余万的共产主义追随者。
时空变幻,百年已过,惟精神永恒。
在李大钊的故乡,信仰之光始终照耀着前行的路。
李大钊的母校直隶永平府中学堂,是唐山一中的前身。唐山一中将大钊精神列为校训。
“大钊校友曾讲,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唐山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王卫国勉励全校师生。
在唐山师范学院,大钊精神被写入《形势与政策教学读本》,作为全国普通高校教材在全校使用。“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英说。
在唐山市中心最繁华路段上,大钊公园已经成为每一个唐山人最熟悉的地标。公园内,大钊半身花岗岩雕像高高矗立,背后的油松、侧柏,争相辉映,那是万古长青的大钊精神的化身。
本文史料图片由李大钊纪念馆提供
(感谢中共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李大钊纪念馆在本文采写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党史摘要
1925年10月,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强调北方地区工作的重要性,决定加强对北方革命的领导。会后,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李大钊任书记。到1926年7月,在北京、天津、唐山、太原、北满等地组建了十多个地委和几十个特别支部、独立支部,拥有党员2000多人。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24页
策划人语
追寻历史洪流中的激荡浪花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当你翻阅党史,再掩卷凝神,百年岁月如洪流般在眼前呼啸而过。一幕幕云烟过眼,那都是在中华大地上演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
所有的故事,都源于一粒“种子”的播撒。
马克思主义思想最初的流传就是“种子”的播撒过程;而工人运动的勃兴就如同幼苗艰难而坚定地钻出地面;人民军队的建立和辗转战斗直至席卷全国,那正是一棵小树迎着风雨和阳光勇敢地舒展她弱小但有力的枝条……直至如今,树木参天。我们可以安心地在大树之下避开风雨、仰望星空——我们刚刚实现的“神话”是:我们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入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并与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了天地通话。
重温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牺牲、智慧和经验,甚至挫折和教训,都能让今天的我们受益匪浅。那些奋斗的激情,牺牲的血雨,那些伟大的先辈,那些不变的初心……就像头顶的星辰一样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他们的故事也一直为我们津津乐道。
站在汹涌澎湃的历史洪流边上,我们有了一个这样的设想:我们想要一路上溯,伴着这洪流的奔涌,去从中寻找与我们有关的那条河水、那朵朵浪花——寻找在河北这块热土上,工运的历史、工业发展的脉络、优秀工人的故事。
因为我们知道,党史与工运史本来就相互交融。而工运史上很多同样灿若晨星的人物和故事,却随着这历史洪流奔腾而下,踪迹难寻。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就是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行进过程中,始终有着工人的身影。在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承诺”里,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大中国,始终是党不改的初心。
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根据地依然要召开英模大会。党的领袖会亲自把研制“八一”步枪的军工战士命名为“劳动英雄”。我们也会看到,中国共产党即使从自己造手榴弹造炸药起步也要艰难地开始自己独立的军事工业。新中国成立之后,外交战场的纵横捭阖,朝鲜战场的拼搏牺牲……无论代价几何,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也一定要为这个曾经承受百年屈辱的国家建立起自己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中苏友好期间的那些援建项目,虽然在随后的历史中命运各异,但它们在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的同时,至今也在深刻影响着所在城市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市场经济的大潮搅动风云。燕赵大地上的企业和企业家,有破冰的智慧和勇气,有艰难的探索和突围,也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人世的浮沉……
与百年党史相互交融的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同样是一部伟大而又动人的历史。
没有人比中国共产党更懂得工业化对于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国的价值。
有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可以说真正有了“站起来”并且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物质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去看,我们才能明白,当年的“三线建设”、当年建在太行山深处的工厂,工厂里默默奉献的那一代工人的使命和价值——那是战争环境下,中国工业体系的最后底牌。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何以在中国的产业升级之时,党和国家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工业能力,强国之脊,国运所系。
面对新中国的工运和工业化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我们的笔触所抵达的地方都只能是历史的切片,我们所努力呈现的,也不过是煌煌史册中的吉光片羽。仅以管窥之得来谈中国工业化,心中也难免惶恐。尽管如此,仍不揣浅陋,顺着百年历史的脉络,尽力去思考,去记载,去书写,去寻访那些早期工业的遗迹,去拜访那些依然还健在的老人……
虽然历史无可完美呈现,但我们知道,作为一家定位“三工”的媒体,这些正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事。
向所有为中国的强大和崛起而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