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光:党员就是创新路上的旗帜
王春光在研究工作方案
“创新无处不在,人人皆可创新!”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是共产党员、中建路桥集团山东分公司济宁EPC项目经理王春光的行动纲领。多年来,他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带领团队在施工一线攻坚克难,用创新的火种点燃项目建设的引擎,为工程推进立下赫赫战功。
创新工法 缩短工期
“根据目前施工进度,咱项目渔皇路桥梁工程施工,工期能缩短25天,节约成本约122.45万元!”在6月23日召开的项目施工阶段总结会上,王春光报出的亮眼数据,让会议室瞬间沸腾。
在此前的施工中,渔皇路桥梁工程遇到了诸多难题:钻孔灌注桩I类桩成孔率低、寸变截面厚壁日字柱制造安装难度大、焊缝一次检测合格率低……它们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严重影响工程推进。对此,王春光迅速行动,以“王春光职工创新工作室”为阵地,组建攻坚小组。团队扎根现场反复推演,以传统的加工制作方法为基础,研发出适用于超宽、变截面、大跨度钢箱桥梁的全新制作工艺,一举击破困扰施工进度的难题。
智慧博弈 喜获成功
“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项目施工就高枕无忧。咱们要把项目变成‘实验室’,不要怕失败,大不了推翻重来。”在总结会上,王春光向青年职工发出创新动员令,并以济宁EPC项目的绿化难题为例,道出创新背后的智慧博弈。
济宁EPC项目由多条市政道路组成,对绿化要求很高。“项目建设之初,边坡线路长且不易存水,导致绿植存活率低。24小时不停灌溉显然不能实现,咱们就得有自己的主张。我想,如果有一个能够储水的设备就好了。”王春光说,在把这个想法和团队成员进行交流之后,大家集思广益,试制了一款灌溉盒。经试验,该设备具有高效雨水收集结构,不仅能够主动捕获、存储自然降水,并将其转化为灌溉水源,而且该过程无需电力供应和人工干预开关阀门或维修。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灌溉难题,还大大降低了项目运维成本。
“党员就是创新路上的旗帜!”从工法革新到设备创造,王春光将以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在施工一线树起一面鲜红的创新旗帜,用实际行动担起企业创新创效的重任,让思维碰撞出的火花点亮项目施工的道路。
宋沅沅 张远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