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 秦皇岛: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渐行渐近
秦皇岛浅水湾浴场,游客在沙滩上游玩。(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康养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增加值达180亿元;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将获中央财政9亿元资金支持;全域13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十年来,秦皇岛各项事业成就非凡,谱写出新时代壮美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秦皇岛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走出一条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生态新名片
国际四大观鸟胜地之一,良好生态成幸福生活标配
盛夏傍晚,海水碧波荡漾,一望无垠。家住北戴河新区蔚蓝海岸的王红兵到海边散步,沙滩细软,落日余辉,恬静而惬意。
57岁的王红兵是唐山人,退休后,他选择在这里康养旅居。2021年,一家五口更是决定定居于此。“从旅游、旅居再到定居,是优美的环境留住了我们。”王红兵感慨地说。
良好生态环境是秦皇岛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2016年9月28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示范区围绕健康服务业、健康制造业和健康农业三大板块,构建起了“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踏入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水碧草青,一只只水鸟或觅食或嬉戏,尽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2018年以来,秦皇岛市强力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海洋生态修复成果显著。目前,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已发现鸟类412种,占中国总鸟类的三分之一,成为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和国际四大观鸟胜地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秦皇岛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市PM2.5浓度排名保持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推行河湖长制,13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100%,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生态环境是秦皇岛发展之基、立市之本。坚持全市域、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抓生态建设,如今,良好生态已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
■ 旅游新名片
高标准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收入最高达1013.97亿元
7月17日,秦皇岛市蔚蓝海岸沙滩,180名小水手齐聚中帆协北方总部基地,“秦皇岛帆船季·青少年帆船夏令营开营仪式”拉开帷幕。
今年3月,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北方总部基地落户秦皇岛。该市体育局水上运动中心负责人贺太兵说,帆船帆板运动每年能直接吸引外地游客4万余人,带动旅游总人数达到10万多人。
近些年来,秦皇岛市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将旅游和体育、工业、研学等结合,推进帆船帆板、轮滑等运动,培育了首钢赛车谷等一批高质量工业旅游点,推出了暴风湖营地等研学旅游产品。
积极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秦皇岛市以“上山、下海、入村、升空”为方向,构建全域、全季、全业态旅游新格局,高标准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秦皇岛的美,美在碧海蓝天的海岸线,美在红瓦绿树的古城。162.7公里海岸线沙细浪缓,223公里明长城横贯东西,长城海滨公园、京津后花园、中国观鸟之都的美誉,每年吸引着数千万国内外旅客前来休闲度假。
随着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脚步,该市年接待游客数最高达7262.33万人次,旅游收入最高达1013.97亿元,较10年前增长16.17%和22.93%,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该市游客人均花费、平均停留时间、过夜游客比等体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连续多年全省领先。
■ 文化新名片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传承弘扬中华文明
7月13日,阴雨。山海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文物保护工程股的吉双喜和往常一样,每隔三四个小时,都要去山海关长城北翼城1号至4号马面现场看一看,检查是否出现古砖松动、脱落等情况。
64岁的吉双喜负责长城保护工作已经有37个年头,深感长城保护越来越受重视。“这几年,建了长城记录档案、设了长城保护员和长城保护工作站,让长城保护更容易落地了。”
秦皇岛长城资源禀赋天成,保护好长城,进而深挖长城文化价值,是该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2021年,山海关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暂定名)在长城脚下开工建设,将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推向高潮。
“此馆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现代化综合博物馆,是我省乃至全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标志性支撑项目,是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项目建设山海关区工作专班副主任刘瑞说,秦皇岛以此馆为核心,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秦皇岛段),打造长城文化体验旅游带,让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新时代风采。
此外,十年间,秦皇岛市文化发展已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昌黎县(地秧歌)入选2018-2020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举办“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搭建全省非遗项目展销展演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秦皇岛以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文化设施覆盖由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发展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12年的24.5元增加到2021年的58.7元,在全省排名第一;先后支持260余个文旅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超过550亿元,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最佳表现城市等荣誉称号。
■ 科技新名片
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率63.4%,当地企业填补一项又一项国内空白
在中信戴卡公司,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智能化制造科副科长王佶正忙着“铸造智能化”项目研究,模具温度变化、冷却条件、压力状态等关键参数不断送到他手中。
中信戴卡是全球领先的铝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不久前,该公司六号工厂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成功获评“灯塔工厂”荣誉称号,这是我省唯一、全球汽车铝车轮行业唯一的“灯塔工厂”。
获此殊荣后,中信戴卡并未放慢科技研发脚步,“铸造智能化”技术将通过收集铸造过程中产生成品缺陷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及时调整铸造工艺,形成标准化流程,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秦皇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支持、鼓励下增加科技研发投入,一项项国内空白被当地企业填补。
——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多种类航空航天用抗辐照玻璃盖片,被应用在神舟系列飞船、中国空间站上;
——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被称为“核电之肺”,其中,自主研发的管板镍基合金堆焊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核电领域一项项“卡脖子”难题;
——昌黎县兴国精密机件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联合共建了氢冶金低碳技术研发试验系统,完成我国首次“氢冶金”实验,让高炉冶金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十年来,秦皇岛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率达63.4%,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率分别达到81.5%和83.8%,科技创新力量正在成为驱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 城建新名片
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建设项目301个
雨后的汤河带状公园,分外清新美丽。60岁的马宝华像往常一样来这里锻炼,可体验感却跟以往不同。
“以前,公园里下完雨总得等上一半天儿地面才干,如今,公园进行改造后,路面几乎没有积水,锻炼遛弯一点不耽误。”马宝华笑着说。
马宝华口里的“改造”,是秦皇岛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对绿地、道路、驳岸等进行改造提升,设置透水铺装、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
“秦皇岛是著名滨海旅游城市,汛期与旅游旺季高度重合,需要足够的城市韧性和承载力作支撑。为此,早在2016年,我们就启动海绵城市建设,为山水城海‘舒经通脉’。”海港区园林绿化中心副主任常永亮解释说。
不久前,秦皇岛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名单,将获中央财政9亿元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市共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301个,26%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提升城市“颜值”,不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十年间,秦皇岛市在城市建设上抓项目、提品位、强管理,打造干净绿色美丽的海滨城市。目前,县区创建“洁净城市”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97.1%,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创建了河北省首个实现与国家平台联网运行的智慧城管信息平台,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等称号。(河北日报记者 师源 孙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