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丨水质监测员:水质监测员高温炙烤下为水质安全“把脉”
6月25日,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水质监测员们在洨河现场取水实施监测工作。
开栏语
进入小暑节气,盛夏到来,我省各地的高温天气陆续增多,许多劳动者面对高温天气依然坚守岗位,用汗水书写奉献篇章,为城市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本报融媒记者之前已陆续奔赴全省各地,用笔墨和镜头记录下劳动者在酷暑中工作的身影,那安全帽下闪亮的汗珠、工作服里湿透的背脊、黝黑脸庞上专注的目光,是我们城市稳固的根基,是我们值得信赖的保障。
从即日起,本报融媒将开设《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专栏,向劳动者在热浪中始终如一的付出与担当,献上我们深深的礼赞。
“烈日灼身采样忙,汗浸工服验水安。”这是生态环境水质监测员们的真实写照。6月25日,省会石家庄最高气温达39℃,记者跟随石家庄市环境监控中心工作人员,驱车15公里抵达衡井大桥水站,亲身感受了一把监测取水工作的“热”守清源。
衡井大桥水站位于石家庄市裕翔街与衡井公路交叉口附近,这里是洨河石家庄市主城区与栾城区的交界处,属于洨河下游水质对照点位。早在几年前,这里已经设置了自动监测设备,数据能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但为了保证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要求,人工监测仍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石家庄市环境监控中心负责全市36个监测点位,大多点位分布于县(市、区)边界和跨省河流域的交界处,最远的监测点需要开车两个半小时到与山西省交界的猴刎村附近。
“别看点位不算多,但真正跑起来却费尽周折,因为有的点位道路泥泞、交通不便,有的地方单程就跑100多公里。”石家庄市环境监控中心污染源监测室主任苗海斌告诉记者,监测任务都有时限要求,每个月所有的点位都要手工测量一遍。半个月时间都在前往一线采样的路上,成为这些监测员们的家常便饭。尤其是夏天,暴晒在阳光下,成了这份职业的第一视角。
“夏季避暑只能靠穿防晒服、戴帽子。”监测员史思捷于2024年9月入职,作为新人,她对这份工作的首个夏天感触颇深。
抵达点位后,监测员们先去查看在线监测设备是否运转正常,再进行实地监测工作。按照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手工监测点要在自动监测取水点周边不远处。记者看到,这里车辆只能停靠在不足四米宽的堤坝上,采水器、多参数水质测量仪、浊度仪、保温箱等十余种大小装备重达几十公斤,所有的测量设备都要靠人工抬至河道边。
取水要在中泓线以下,水样要在静置桶放置半个小时后才能灌装……严苛的取样操作规范,要求监测员必须严格规范操作,由不得半点马虎。头顶艳阳,利用等待的时间,大家赶紧测量周围环境数据和现场水质监测数据将大气压、水温、浊度等重要数据,记录在制式表格中。三四名监测员分工协作,大家顾不得汗浸衣衫,有条不紊操作着。
“从事水质监测工作还算幸福哩,有时我们参与污染源废气监测任务,需要守在200℃的高炉旁等待废气测量数据,那个热更难熬。”史思捷笑着告诉记者,入夏以来,她已经参与了多项水质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工作,长期在烈日下工作,即使穿了防晒服,皮肤也难免被晒黑。
大家高效率配合工作,尽快完成取水测量,这是减少高温劳动时间的最好办法。在近五十分钟的高温灼烤下,史思捷和同事们顺利将近6升水样装入了保温箱。待车辆开启空调,大伙瞬间感受到了一丝凉意,途中他们彼此嘱咐着,要注意防暑降温多饮水。
完成首个点位监测工作后,史思捷和同事们又将奔赴下一个取水点。
文/图 记者段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