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向新 白石山下的“生命密码”
——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八年来保定生命健康产业扫描
大会现场。保定日报记者曹云鹏摄
又是一年白石山之约。
7月5日,备受业界瞩目的2025创新驱动发展大会暨白石山生命科学大会在“凉城”涞源启幕。院士专家与企业代表齐聚,聚焦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助力保定推进国际医疗基地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一流生命健康之都。
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创立于2018年,已经连续举办七届,今年是第八届。八年间,大会已吸引50多位院士、400多位国家杰青等生命科学领域权威专家来到保定、服务保定;与100多家全国学会及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对接机制,与112名特聘专家建立合作关系,签约项目200余个。
这场持续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为保定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注入怎样的强劲动能?记者在会场内外探寻答案。
战略引领抢先机 产业路径愈发清晰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命科学与健康产业白石山宣言》的承诺铿锵有力。这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一以贯之的核心,更成为保定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生命健康产业,一头紧系民生福祉,一头牵动经济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支撑,更是关乎国计民生“永不落幕的产业”。
以长远眼光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保定谋划布局生命健康产业步稳蹄疾。
早在2021年,保定市就提出要着力打造“医、车、电、数、游”五大优势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虽非首位,但“医”被置于五大产业集群之首,其发展空间和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把打造生命健康之都作为城市名片之一,保定锚定智能、绿色、健康方向,以生命健康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全力打造特色专科引领、医产研教数养融合发展的“一流生命健康之都”。
2024年,国务院通报表扬保定市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际医疗基地,对保定市以生命健康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全力打造北京医疗资源疏解“微中心”等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创新基础……用好用足天然优势,保定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高地。
依托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等平台,保定承接北京医疗功能疏解,20个高水平京津冀医联体,建立起常态化专家会诊机制,让百姓享受“家门口看名医”的便利,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安国依托“千年药都”名片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和健康食品产业,开发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向大健康产业拓展。易县聚焦易水学派传承创新,搭建学术平台,为生命健康产业引育中医药人才,汇聚中医药创新研究合力。
化区位优势为产业动能,一组数据尽显保定生命健康产业活力:从2021年到2024年,市域外到保定就医从52.47万人次,增加到436.22万人次;异地医保资金流入从9.39亿元,增加到24.53亿元。
集群成势蓄动能 创新要素加速汇聚
7月1日,生化制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内,保定总部科研团队技术骨干李金红正与南京研发团队围绕动物源性蛋白水解肽前沿技术热烈研讨。
作为保定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该中心由河北智同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致力于突破生化药物多肽类领域关键性技术壁垒。“依托保定‘人才飞地’战略,团队成功研发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I)冻干粉针剂,推动区域医药产业升级。”李金红说,企业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共建多肽药物评价与PK-PD研究中心,形成“飞地攻关—本地转化”的创新闭环。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末端落实在产业端。构建“平台集聚—人才汇集—技术突破—产业发展”机制,加速成果“落地生金”,是生命健康产业加速发展的“破题之路”。
从2021年发布产业规划,到连续四届展示建设最新成果,创新驱动发展大会推动、见证了国际医疗基地的产业成长之路,更带动全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医疗资源集聚方面,20个京津冀医联体覆盖市级医院和部分县级医院,涉及儿科、中医、口腔、肿瘤等多个专科领域。
在创新要素汇聚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医疗健康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构建医疗产业集群,打造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多环节的全产业链,吸引上下游医疗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入驻;加快拓展区域产业共建,安国营养健康食品、徐水康复器械等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在医疗器械及医药制造领域,全市拥有医药制造业规上企业119家、医疗器械制造规上企业11家,2024年实现营收249.8亿元,占全省医药行业营收的21.2%,位列全省第二。
产业跃升,根基在人才支撑。聚焦特色专科,新增“康复治疗学”等紧贴产业需求的专业,以“培训+实践+认证”培养体系培养医疗、医药、护理等专业人才。
以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前沿成果引领产业风向,培育“AI+康养”“AI+中医”等交叉方向,探索复合型人才新路径,推进临床、教学、科研协同,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
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模式动物(猪)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大设施”)已成为全国“一猪两用”的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可精准化、规模化创制人类疾病模型猪,开展新型治疗技术研发,药物、医疗器械临床前评价。
“大设施将吸引更多生命健康企业入驻当地,助力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管理等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打造新兴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大设施建设办副主任、总工程师姚新宇介绍。
近年来,保定牵头成立全国学会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近160家。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企业建设省级创新平台57家,搭建市级创新平台103家。
眼下,更多生命健康产业科技成果在保定“开花结果”:长天药业研发的广谱吸附专利产品爱西特(药用炭)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蠡县紫薇山制药血液透析浓缩粉填补国内空白;澳诺制药形成全国最大的药品口服液生产基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满城九孚生物多种食用氨基酸产品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多维突破辟新局 产业版图加速拓展
16间百级移植仓、4间千级移植仓、1个干细胞采集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首家跨省托管的公立医院机构,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已建成北方地区最大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
“2021年7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干细胞移植科整体下沉保定,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团队通过人员轮换的形式长期驻保,与保定医护人员共同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工作。”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主任秦茂权介绍。
借力人才与项目、科技成果要素驱动,保定生命健康产业版图不断拓展。
城市东隅,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国际医疗基地园区即将投用,标志国际医疗基地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未来,周边23.3平方公里范围内还将打造科研孵化器、细胞科技谷、医疗综合体等配套项目,构筑完整产业生态。
在康复康养领域,保定的探索与实践正不断结出硕果。作为全省首家公立三级康复医院,保定市康复医院已成为区域康复医疗标杆;河北惠仁科技研发的全球首创常导型磁共振仪,填补行业技术空白;河北普康医疗的电动病床成功入选河北省老年用品推广目录。此外,保定携手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规划建设1277亩银发经济产业园,推动医疗服务、康复康养与老龄事业协同发展。未来,保定将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大肿瘤医院等共建 “绿色通道”,让“北京诊疗 保定康复”模式走进现实。
在中医药产业领域,2024年,保定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当年安国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企业达到159家,营收897.56亿元,中药饮片年生产能力近10万吨,产量占全国市场的30%,交易辐射全国及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干细胞产业领域,今年3月举办的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会议上,一批干细胞相关项目加速谋划。同月,保定与德国BWA协会等达成合作协议,共建国际干细胞治疗联合实验室和健康环境平台。此外,河北三臧生物建成全省唯一干细胞标准化重点实验室,保定诺未生物科技开展抗肿瘤细胞新药研发及亚全能干细胞技术服务,拥有最高等级干细胞——亚全能干细胞专利技术。
未来,保定将持续整合院士专家、高校、企业,构建干细胞领域产学研用协作平台。
在生物制药领域,全市创新药、仿制药、医疗器械类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加大。近期,保定还将携手复旦大学药学院高端制剂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突破新药研发瓶颈开展合作,推动更多生物制药技术在保定落地转化。
…………
从医疗资源联动到全产业链生态构建,当前的保定锚定目标、凝心聚力,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先行区、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跨境医疗服务发展区建设,向着一流生命健康之都的目标稳步迈进,以实干实绩绘就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篇章。
保定日报记者 刘 赛 见习记者 王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