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乾坤绘万象
——记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省级内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庆元
扫码看视频
人物名片
尹庆元,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内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内画创作30余年,获得外观和实用新型专利6个、作品版权登记41项,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的奖项6个,省部级奖项20余个。其作品被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收藏,入选“河北省特色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精选名录”,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政要。
人物速写
左耳失聪,少年辍学,他绝处逢生,在沉寂中执笔为剑,以墨为歌。命运夺走他一耳清音,却唤醒双眸更深的洞察;生活折断寻常道路,反逼他在素坯上另辟天地。多少个寒夜,他就着煤油灯苦练内画,笔尖在壶壁间跌撞前行,墨迹晕染着不甘与倔强。终于,失聪者听懂了艺术的密语,辍学人在方寸之间写就了自己的锦绣文章。
他在内画艺术上的创新,是一场静默却震撼的变革。他突破传统题材的藩篱,将当代生活图景与古典意境熔于一炉;他在继承和弘扬内画技艺的同时,开创了油色与国画相融合的艺术风格,形成独具肃宁特色的内画艺术风格。他在艺术上的创新并非刻意求异,而是逆境求美,在局限中创造无限可能。
一支纤笔,一盏壶坯,他反手运锋,用30余年光阴证明:即使世界沉默,人生依然能发出最动人的回响。
尹庆元教授徒弟内画技巧
命运淬火
折翼少年的艺术觉醒
1972年,尹庆元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本应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然而命运却在13岁那年给了他沉重一击。
“那时刚上初中,左耳开始隐隐作痛。”尹庆元回忆说,“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整日忙于生计,我不忍心再给他们添麻烦,便一直忍着没说。”可这份沉默,最终却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渐渐地,老师的讲课声在他耳中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某天,细心的老师察觉异样,急忙通知了他的父母。
医院的诊断结果冰冷而残酷——左耳永久性失聪。突如其来的噩耗,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因听力障碍,他不得不辍学回家,曾经明亮的未来骤然黯淡。在随后的几年里,他深陷痛苦与迷茫,仿佛被困在命运的牢笼中,找不到出路……
尹庆元的父亲尹守忠喜欢国画艺术,尹庆元在绘画上也很有天赋,但这些并没有激起他的创作欲望。直到19岁那年,他在衡水饶阳县偶然目睹一亲戚创作内画作品,便瞬间被这一艺术深深震撼。内画师在几乎密闭的壶体内反向作画,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浓缩于盈盈一握的鼻烟壶中,创造出“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艺术奇迹。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起源于内画鼻烟壶,最早出现在清代中晚期,发展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尹庆元对内画创作的热爱,如同星火遇春风,那支纤细的内画笔,不仅勾勒出方寸间的万千气象,更点燃了他沉寂已久的艺术生命。
艺术求索的路上,总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跋涉。尹庆元再次跨上那辆老旧的自行车,从肃宁到饶阳的土路上,留下了他追寻梦想的深深车辙。“想学内画?”亲戚递来两支画笔,一支勾勒线条,一支晕染色彩,外加一个瑕疵鼻烟壶坯,“记住,功夫是练出来的”,亲戚扔下这句话。
尹庆元如获至宝,在返程的乡间小路上,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万千气象。此后的日日夜夜,他过着“昼耕夜画”的双重生活:白天为生计奔波,夜晚则与孤灯为伴,笔尖在壶壁上游走至凌晨。小动物的眼睛画不像,就反复描摹几十遍;画满的壶坯放入金刚砂,摇晃碰撞“洗”干净,再接着画。
“内画和外画的不同之处,就是在反面作画,要用工具,反手把画描绘在瓶子内部。内画空间有限、绘画角度单一,只能在壶口入笔,限制操作,作画时又不容易看到笔的位置。内画的空间有限,对艺人的眼力和笔力要求极高。所以,内画非常考验艺术功底。”尹庆元说,“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有良好的方向感和手的操控感。”
300多个日夜的淬炼,尹庆元终于画出了第一幅作品——《万里长城图》,从此叩开了艺术创作之门。
尹庆元给顾客讲解内画作品的背景
匠心独运
至臻境界的执着追寻
艺术之路在磨砺中延伸,随着技艺日臻纯熟,尹庆元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1995年,他所在的内画加工厂接到一笔出口大单:数万个内画水晶球的制作任务。
“15人组成的流水线上,老板特意点名让我负责最难的部分——画中的远山和双鹤。”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尹庆元的眼中仍闪烁着光芒。整整180个日夜,这条艺术生产线以每天200个水晶球的惊人速度运转着。
一手执器,一手作画,在盈寸天地间做到手指和笔杆挥洒自如,这极其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和绘画功底。“创作内画时,要凝神静气,将力道完全集中在手腕上。”尹庆元说。内画最重要的是落笔无悔,一次完成,不然一个小小的瑕疵都可能毁掉整个作品。
在高速创作中,他的手掌渐渐结出厚厚的老茧,却也因此练就了一个绝活,指尖轻抚球面,便能感知每一处细微的瑕疵。工友们惊叹于这项本领,送他一个既幽默又贴切的外号:“触手经侦”。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日子,不仅见证了一个匠人的蜕变,更将中国传统工艺推向了世界舞台。
后来,尹庆元渐渐不再满足于机械化的订单创作,他的艺术灵魂开始觉醒。在追求“快钱”环境中,尹庆元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宁要一件传世之作,不要百件平庸之物。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取出珍藏的水晶壶坯,在灯下细细勾勒心中真正的艺术。他放慢节奏,不再计较工时与数量,有时为了一个完美的笔触,宁愿耗费整日光阴反复琢磨。那些商业化生产中的娴熟技法,此刻都化作了他追求极致的基石。同事们发现,他桌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令人屏息的精品:山水的皴法更加灵动,人物的神态愈发传神,就连题款的书法都透着前所未有的气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画名家刘子艺求教于京派叶奉祺先生,随后把独特的内画技艺传播到河北肃宁。1997年,在命运齿轮转动下,尹庆元得拜刘子艺先生门下。他不仅深得传统内画“勾描皴染”之精髓,更以当代审美视角重新诠释这门古老技艺:在方寸壶壁间,既可见京派工笔的严谨法度,又能品读到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这支传承的火炬,在师徒相授间愈发明亮,让古老的内画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尹庆元展示绘画技法
尹庆元展示内画作品——地球仪
跨界求变
传统技艺的当代新生
时间的车辙滚动到2008年,尹庆元创立了步云轩内画艺术中心,为肃宁内画艺术开辟了新天地。
“这么美的艺术,要是能随身携带就好了。”一次商务洽谈中,客户随口提到,这句话让尹庆元彻夜难眠。凌晨,他盯着桌上的签字笔突然灵光乍现,为什么不能在笔杆上作画呢?经过上百次试验,他独创出“显微内绘法”,在直径仅0.8厘米的笔杆内,绘出了栩栩如生的花鸟图。内画签字笔一经推出,立刻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并在2024年5月,入选了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礼物”。
“产品只有适应市场,才会有更远的出路。”尹庆元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将内画艺术与现代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大胆突破传统内画载体限制,将内画艺术从鼻烟壶、水晶球、花瓶等传统载体中解放出来,发展出笔筒、打火机、文具、牙签盒、香水瓶、酒具、水杯等几十种器型,题材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文房四宝礼盒中暗藏乾坤,茶叶罐开启时扑面而来的是沧州胜景,小夜灯的柔光里映照历史人物,甚至在平时用的水杯上也能欣赏到精妙的内画艺术。这种跨界创新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时尚魅力,让肃宁内画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传承之路。
在他的笔下,油色与国画色实现了最佳融合,薄、透、匀的手法,让画面洁净淡雅、工整端庄。此外,尹庆元还有一项绝活儿——内画地图,他精准掌握水晶球透视与地图比例,其作品《内画地图》仿佛把地球仪精准复刻到水晶球内部,这一作品在“2013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巧夺天工·金马奖”金奖。
“产品再好,没有好的平台也推广不出去。”为此,尹庆元创立了河北良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搭建了专业运营平台。2009年,他的内画事业再次迎来转折。在当年举办的首届外事礼品征集展中,他的作品脱颖而出。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的多个作品被作为国礼赠予外国政要。
尹庆元展示内画笔杆
薪火相传
非遗的未来图景
尹庆元的艺术人生,是对“一生一事”匠心精神的诠释,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创新突围的缩影。
“守住传统的魂,抓住时代的脉”,在尹庆元看来,内画艺术不仅是精妙绝伦的手艺,更是贯通古今的文化桥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在玻璃与水墨的交融中,讲述着中国故事。尽管外界常用“鬼斧神工”来形容内画作品,但尹庆元深知,这份出神入化的技艺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习和执着坚守。他常常告诫学生:“内画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练习,才能让笔尖生出灵魂。”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内画艺术虽然保持着较高的社会认知度,但传承状况却不容乐观。“把内画技艺传承下去,是我的一项义务。”怀着这样的使命感,尹庆元在肃宁创立了内画培训基地。这里不仅开设公益学习班,还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通过掌握这门技艺重拾人生价值。同时,基地还建立了系统的传承人培养机制,为非遗传承储备新生力量。尹庆元常说:“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尹庆元制作的内画工具
近年来,尹庆元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足迹遍布大中小学。他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方案,通过互动体验、作品展示等方式,让这门“袖珍艺术”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尹庆元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内画创作队伍,相继培养出了刚会廷、李佳佳、张家祥等传承人。
“内画艺术凝聚着中国艺术的匠人精神和创意魅力。”谈及未来发展,尹庆元充满信心地描绘着他的蓝图:“我们正在筹建肃宁内画非遗文化产业园,这个项目将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集展览展示、体验交流、游学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尹庆元希望推动内画从单一技艺向综合产业转化,让更多人能够走进肃宁、接触非遗、体验非遗,最终爱上非遗。
文/记者周斐
图/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