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展示+体验”让古老非遗焕发时代活力
河工新闻网讯(记者刘艳惠)6月14日至15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河北博物院非遗会客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展演与沉浸式研学体验如火如荼展开。
非遗展演现场。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旨在让千年非遗焕发时代活力。
非遗展演致力于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我省多个门类非遗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生机,内容涵盖冀东民歌、花杆舞、形意拳、李郎村张氏杂技、西河大鼓、梨花大鼓、永年西调等7个极富河北特色的非遗项目。
石家庄花杆舞。
冀东民歌《茉莉花》《闹花灯》以质朴曲调勾勒出唐山地区的风土人情;石家庄花杆舞以灵动舞步与花杆敲击的清脆声响,营造出欢快热烈的乡土氛围;形意拳传承人以刚柔相济的招式诠释“内外兼修”的武术哲学;来自雄安新区的李郎村张氏杂技绝活不断,惊险连连,现场掌声不断;西河大鼓《情满雄安》与梨花大鼓《毛苌著诗经》通过说唱艺术,展现北方曲艺的独特韵味;永年西调《潘杨讼》则以高亢激越的唱腔,将山西上党梆子与河北民间音乐融合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展演如同一幅动态的燕赵文化长卷,既展现了河北非遗的丰富谱系,更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衡水内画展台前,观众好奇地观察着这门“壶中乾坤”的绝技。
耿氏篆刻的工作台前,小朋友对篆字印章产生了兴趣。
青少年美育非遗展示及研学体验区也在同时上演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对话。
定瓷烧制技艺展位前,观众俯身细细品味定瓷的温润与精巧;衡水内画展台前,传承人手持弯钩笔讲解作画要领,观众好奇地观察着这门“壶中乾坤”的绝技;徐氏刺绣的素缎上,传承人施展平针绣,引得观众屏息驻足;叶雕昆虫艺术的展台上,半透明的叶脉上蝉蝶栩栩如生,孩子们捧着叶坯兴致勃勃地尝试刻制;耿氏篆刻的工作台上,篆字印章静立展架,朱红印泥与宣纸卡片相映成趣;无极剪纸传承人手中剪刀翻转腾挪,片刻间各式传统纹样便跃然纸上,参与者围坐学习并创作着属于自己的纹样。
这种“展示+体验”的模式,打破了传统非遗展示的静态局限,让参与者在亲眼见证、亲手实践中,真切感受非遗技艺的青春与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