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考古沉浸式参与让历史“活”起来
河工新闻网讯(记者刘艳惠)6月14日,“东垣:时空折叠的文明对话”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公共考古活动在石家庄举办,省内文史专家以及部分在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一百多人走进考古现场,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回响。
本次活动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长安区人民政府、正定县博物馆举办,分别在正定县博物馆与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工地进行,引领大众探寻两座古城间的深厚渊源。
“东垣古城遗址是从战国一直延续到北朝时期的一处城市遗址。”东垣古城遗址考古队队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赵星示意大家留意遗址现场的散水、露台等,以及花纹砖、空心砖等建筑构件,介绍说2023年以来河北考古工作者在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内揭露的大型建筑基址,是国内目前发现保存状况最好的东汉宫殿建筑遗存。
在东垣古城遗址的一个模拟探方内,诸多少儿朋友在考古工作者的指导下,学习、体验用洛阳铲、手铲等考古工具。市民康伟婷的家离东垣古城遗址挺近,这次特地带两个孩子参加活动,就是希望他们能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更多了解。
活动当天,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东垣古城遗址三条研学路线,包括“半日游”一场体验,公众可以在东垣古城遗址亲手清理探方中的陶片瓦砾;“一日游”一节课程《寻迹——从东垣到真定》,串联起两地考古现场与正定隆兴寺等,揭示城址迁移与区域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三日游”一条线路“滹沱河畔的文明印记”,从东垣到正定,再到石家庄解放广场,一部生动的城市发展史诗跃然眼前。
“体验-认知-升华”这种进阶式公共考古研学体系,让河北公共考古实现了从“请来看”向“动手学”的转变。通过沉浸式的参与,让历史“活”起来,使考古成果真正融入公众生活记忆。
编辑:
马娜 责任编辑:
王红润
审核:
王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