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匹配”助力伤病职工再就业
——秦皇岛开展“伤病职工再就业服务日”活动,推动劳动能力鉴定与就业服务“无缝衔接”
河工新闻网讯(记者李华)“工伤职工领取待遇后,还能再就业吗?”“工伤康复后还有合适的岗位继续工作吗?”……针对广大工伤职工关注的难题,为切实帮助伤病职工再就业,助力重点群体重返职场,日前,秦皇岛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与秦皇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秦皇岛市人才市场等就业服务机构协同联动,在该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开展“伤病职工再就业服务日”活动,将就业帮扶与权益保障送到职工“心坎上”。
“劳动能力受限、就业渠道窄、政策知晓率低……这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工伤职工面临的常见问题。”秦皇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负责人康红艳告诉记者,针对上述问题,他们专门在该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查体现场设立“一站式”服务专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主动靠前,为候鉴职工提供劳动能力鉴定政策解读、就业权益法律咨询、职业技能培训报名、岗位需求推介等“全链条”服务。现场设置了政策咨询台,不但向参加活动的职工发放就业政策指南等各类资料,还一对一解答了职工关于岗位适配、劳动合同签订、社保接续等疑问。
“多亏了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我不但能这么快就重返职场,还能找到一份适合我的工作。”提起再就业,秦皇岛市工伤职工林某感慨道。
林某曾经是秦皇岛市某公司的内勤人员,在一次因公外出时,因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腿部伤残,经鉴定,为四级伤残。此后,林某从原单位离职休养。伤愈后,因腿部尚需进行复健,行动仍不太方便,劳动能力受限导致其就业渠道窄,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秦皇岛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对林某的情况进行登记,并积极帮其寻找合适的内勤岗位。今年5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伤残职工绿色就业通道进行岗位对接推荐,如今,林某已被秦皇岛市冀创科技公司录用。
林某并非个例。康红艳告诉记者,依托秦皇岛市人才市场就业信息数据库,秦皇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提前梳理适合伤病职工的200余个就业岗位,涵盖手工制作、电商客服、后勤服务等劳动强度低、技能门槛适配的工种。工作人员根据职工伤病情况、技能水平和就业意愿,进行“靶向匹配”,仅活动当天,就为19名有就业意向的伤病职工建立专属服务档案,提供“一对一”职业介绍服务。来自该市海港区的工伤职工王先生表示:“原本担心身体状况再难找工作,现场不仅了解到适合的岗位,还能直接对接企业,人社部门的服务太贴心了。”
此次活动是秦皇岛市推动劳动能力鉴定与就业服务“无缝衔接”的一次创新实践。该市人社局二级调研员朱永久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等方式,持续为伤病职工、残疾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鉴定+就业+维权”全周期服务。康红艳也表示,通过这次近距离了解伤病职工需求,园区将借助“云冀”就业平台及社区就业驿站网格化优势,更好地向这一群体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助力伤病职工实现高质量就业。
据悉,今年截至目前,秦皇岛市已累计为伤病职工提供就业指导500余人次,帮助86人成功实现再就业。为全省伤病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