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严厉打击高考招生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省教育考试院提醒警惕“内部数据”“花钱补录”等骗局,提示不要迷信高价、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今年,河北省教育考试院设立“高考招生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平台”,从6月中旬至8月底,接受涉高考招生违法违规问题举报,严厉打击涉高考招生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高考招生环境。
据悉,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实施,招生诈骗行为大量减少,但仍有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实施诈骗。近日,省教育考试院通过“2025年河北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须知”公开揭示招生诈骗行为,提醒我省考生和家长在高校招生录取期间,注意甄别诈骗行为,提高警惕防范能力。
注重甄别
防范招生诈骗行为
1.谎称“专家”利用“内部数据”收取天价志愿辅导费用。一些机构或个人通过“不浪费1分,不浪费未来”等说法吸引流量,夸大志愿填报作用,包装打造“专家”“名师”,虚假编造“内部信息”,宣称“大数据志愿辅导”“一对一咨询”等,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高价、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2.混淆教育形式。不法分子或中介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部分办学机构打着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员。
3.购买补录名额,低分录取。不法分子常以“计划外补招”“降分补录”为幌子实施诈骗。
4.“内部指标”“机动计划”。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等方式,假冒高校招生人员、校领导亲戚等,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实施诈骗。
5.“知名大学”招收低分考生。所谓“知名大学”有可能是“野鸡大学”,这些学校通常采用容易与知名大学混淆的名称,以虚假的方式招收学生,有的甚至涉嫌伪造售卖虚假学历文凭证书。
6.寄送伪造录取通知书,提前收取杂费。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发送录取短信,并伪造招生网站,诱骗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或是以其他理由获取个人隐私信息,进而骗取钱财。
7.申领“助学金”,先交押金。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身份信息后,假冒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以符合“奖学金”或“高考助学金”资格为由,骗取押金或手续费;冒充教育部门或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的工作人员,以帮助助学贷款借款人办理还款为由,通过共享手机屏幕窃取验证码、支付账户密码和引导向第三方账户转账等方式骗取借款人钱财。
提高警惕
及时获取官方信息
夯实防诈基石
1.国家和河北省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某些社会机构所谓的“志愿规划师”“专家名师”等均属社会人员,按照“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考生和家长不要迷信所谓高价、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应综合参考教育考试机构、有关高校提供的官方信息,不要相信不法机构或个人声称的“内部消息”“花钱补录”“内部指标”等虚假信息。
2.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新生是按照国家政策、院校招生章程、考生的分数和志愿,在全国统一编制的网上录取系统中进行的,并且经过省教育考试院审核报教育部备案。未经省教育考试院办理录取手续的考生,教育部将一律不予学籍学历电子注册。
3.高校招生具有严格规范的录取程序和监督机制,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并不存在所谓的“花钱补录”。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4.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不存在公布的招生计划以外的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家长应从官方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蛊惑,谨防上当受骗。
5.省招生考试机构未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从事招生中介服务。
6.考生和家长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和相关高校官方网站确认录取信息,收到录取通知信息要注意甄别,切勿打开来源不明的网站链接,切勿在未核实账号真伪的情况下轻易转账。
7.考生及家长如果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电话,声称要发放“国家助学金”“助学扶助款”时,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应及时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
特别提醒
自主合理填报志愿
才能谨防上当受骗
省教育考试院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高考志愿是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考生务必本人填报,不要将系统登录密码透露给他人。有的考生委托中学、高校或他人代为填报志愿,将自己的考生号、登录密码等信息透露给委托人,有的把密码与好友、同学分享,造成志愿被人修改,在录取时发现与本人设想相去甚远,追悔莫及。为维护考生本人利益,请务必妥善保管个人信息,更不要委托他人填报。记者张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