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岩中国勺笔书法第一人

      【郭岩艺术简历】


      郭岩,男,满族,1954年9月生于河南省郏县。


      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三苏长眠的郏县茨芭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到铁路部门供职。


      1988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2001年始创勺笔书法,获国家专利,被誉为“中国勺笔书法第一人”。


     

     

     

     


     
     
      金秋时节,我有幸欣赏到了中国勺笔书法第一人郭岩先生的勺笔书法作品,逐幅看去,铁钩银画,环肥燕瘦,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一脉相承,浑然整体,令人爱不释手。


      我们平顶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尤其是平顶山的书法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大家云集,墨典众多。《汝帖》、黄庭坚《幽兰赋》碑、蔡京《香山大悲菩萨传》碑等著名碑帖都出现在平顶山这片热土上,由此而形成的书法文化传承着鹰城的历史与文化。在鹰城文人眼中,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值得崇敬。如今,有一位“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人物。他就是中国勺笔书法第一人郭岩。


      1954年9月,郭岩出生在河南省郏县。这里是宋代大书法家苏轼长眠的地方,书法艺术在这里渊源流长。郭岩自幼年时期便看到爷爷经常用毛笔抄写药方,或许从那一时刻起,缕缕醉人的墨香就深深侵入到了他纯稚的心田。


      在郭岩的印象中,实际上接触书法最早也就是在自己家里,因为他的祖父是乡下著名的郎中,伯父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小的时候,他经常在家里能看到祖父在很认真的在抄写字呀什么的,遇到逢年过节的时候,祖父和伯父他们要给十里八村的群众书写对联,常常是写到大年三十,鞭炮响起之时,他们才想到自己家的对联还没贴上。那个时候,郭岩会不由自主地帮忙割纸、研墨,小手也起到了镇尺的作用。实际上他早在那个时候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书法艺术熏陶。


      也许就是这种机缘,冥冥之中暗示了郭岩一生的奋斗和追求。在家人的指点下,郭岩随爷爷练习一种字体,随伯父练习另一种字体,两种字体的基本功都很扎实,很小的时候他就悟出了写字的技巧,这使他写字的技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读小学时,他在城关镇小学书法大赛上就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1974年,郭岩到农村插队,这个时期,他开始悉心研习了《兰亭序》、《李思训碑》、《蜀素帖》、《藤王阁序》等名帖,书法技艺日臻完善。同时,在书法理论上,郭岩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让人入静的艺术门类,尽管书写者会思绪万千,但凡提笔运气,具有佛家的清心离欲之感;书法也是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但凡是人,与人交流就不可避免地要借助语言或其它方式来表情达意。一但进入书法创作这种艺术境界当中,他往往会做到入静、忘我,达到心手连畅的一种状态。舞文弄墨的郭岩在农村插队时体验到书法艺术真谛的同时,似乎找到了一种劳逸结合的方式,从而在书法道路上挺进了一大步。


      郭岩又是因为能写一手好字,成了生产队的记工员。


      乡邻们每每谈到郭岩,心中充满了敬佩。他说:“郭岩来后,一天到晚玩的时间很少,除了去参加球赛,一般都是在屋里写呀写的。那时候生活很艰苦,农村穷得很,弄一点儿纸还很作难,他有时候就弄点废纸,没日没夜的总是写。村上的人对他看法很好,认为这孩练字真是下了苦功夫,也不分白天晚上。”


       郭岩参加工作后,又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深造。他转换到一种静的状态,进入到这个翰墨和书海的这种境地之后呢,又非常非常的平静。这种一张一弛,一动一静,恰恰就像书法的这种表现形式一样,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它才出现一种让人感觉内涵丰富,或者说多样化的一种奇特状态。


      这一阶段,郭岩打破禁锢,解放思想,深入思考和掌握书法艺术规律,山山水水洒热汗,城城乡乡留脚印,闯出了一条书法艺术改革的新路子。


      郭岩的书法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其特点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大目标鼓舞下所作的推动书法现代化、催生现代书法的努力。


      在行驶了数十年的中原书法号航船上,载有郭岩的身影和心血,挚情和理想,他和它已是荣辱与共,难舍难分了。


                  
      在成绩面前,郭岩从不满足,在书法创作道路上,他从不歇脚。他的作品透出一种特殊的力度,线条爽朗、明快,具有北方书法家特有的朴厚、豪爽,且不乏内在之灵动和气质与个性的自然流露。他用勺笔书写的作品的最显著的特点,兼具米芾的翻转跳荡和王铎的沉郁顿挫,时而吸取篆隶笔法,由博返约、化繁为简,以留笔代替逆藏,然而细观其用笔。提按顿挫,分毫不缺,只是他做得比较含蓄内敛而已。正如一位雍容华丽的贵妇人,虽未浓施粉黛、而那高雅的气质仍然于举手投足之间时时流露出来。郭岩书法的结体宽博通畅、天首开张,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斜中求正,纵中有敛。尤其是其王铎风格的作品、在收放关系上处理得特别好。深得王铎大字作品的堂奥。其隶书取法《裴苓纪功碑》和伊秉绶等,同时还有当代黄苗子等人的影子。用笔简洁凝练,朴拙高古,不以波折流宕取胜,而以线条的凝练清通,结体的宽博畅达取胜。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智民能吸取一些现代审美元素,比如用笔上超常规的大幅度提按。偶尔一见的散锋入纸,章法上以巧妙的构思经营画面的视觉效果,以及在用墨上的对比与变化艺术。


           
      “风斜画堂三更月,冷砚寒窗十年灯”。郭岩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探索,终使自己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不断在河南和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作品先后入选中、日第三次书法展览,港、澳、穗书法展览,菲律宾书法邀请展。获河南群众书法一等奖,全国“儒林杯”书法大赛一等奖,国家许多政要、将军都收藏有他的勺笔书法作品。面对这诸多荣誉,郭岩却谦虚地说:“我能有今天,是党和人民哺育了我,作为书法家我应该加倍回报人民群众”。


      行了春风,才得秋雨。愿中国勺笔第一人郭岩先生,在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推出精品力作的创作实践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FS:PAGE]

     

     

    [FS:PAGE]

     

     


    • 责任编辑:
    • 编辑:
    点击数:27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冀ICP备12018813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