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访书法家张济海)
主持人尹俊: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网的直播间。今天我们的直播间请到一位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和大家面对面。非常荣幸我们给大家请到的是中国艺术家书画院院长,同时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张济海老师,欢迎张老师。张老师,在北京的居庸关口长城的位置,大家可以看到“厚德载物”这四个字被镌刻在上面,这就是您的手笔。
张济海:是的。那是在2006年的时候,由中华爱国工程,把我创作的“厚德载物”四个字镌刻在长城居庸关上。
主持人尹俊:几十年书法之路,一定对书法有不一样的理解,在这方面您有怎样的感悟,跟我们讲一下。
张济海:书法,一般人认为是写写字,实际上书法和写字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它有联系。也就是说书法必须写字,写字并不一定是书法。书法是什么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这里就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必须写汉字,二个必须是书写,不能去画,不能去拼凑,不能去制作。那么艺术这个领域里,有很多艺术,有视觉艺术、有听觉艺术,有时间艺术,也有空间艺术。书法是介于时间和空间艺术两者的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如果说在中国找一个最能够代表中国艺术品牌的话,那就是书法。因为其他的绘画、音乐、舞蹈,西方都有,并且中西方已经融合在一起,很难体现中国的特色。中国书法只有中国有,其他任何国家没有,它有的话也是写的中国汉字。所以说中国书法是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也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品牌。
主持人尹俊:您说到它不光能够代表空间,也能够代替时间,时间这个,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
张济海:时间,我们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一看到好像是平面的一幅作品,实际上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它有时间因素在里面。我们在欣赏书法的时候,从起笔到行笔,到这篇的创作的平淡、高潮一直到结束,这个过程仿佛我们欣赏一个舞蹈剧,欣赏一首音乐一样,有时间因素在里面,这是从我们欣赏角度讲。从我们创作过程来讲,书法和绘画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绘画我可以先画这个,也可以先画这笔,也可以先画那笔,画完以后可以停下来,或者远地看看,不合适的地方改一改,书法没有这个,只要一着笔,就是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任何的停顿,也不能有任何的拼凑,所以它的时间因素就体现在这里。书法的时间因素是区别于其他任何造型空间因素的一个特点。比如绘画它的时间因素,连环画可以体现时间因素,一幅书法作品把时间因素体现得淋漓尽致。
主持人尹俊:所以它是中国特有的,即使日本、韩国能见到,这也是汉字,应该是中国的字,外国的文字很难像中国书法一样,这是很难的。
张济海:西方国家的文字大部分是拼音,以字母为要素的。它也有些美化,相当于中国美术字,和书法不是一个概念。
主持人尹俊:我们观察您的履历的时候,曾经看到您人生中有一段军旅的生活,军旅生活可以说是您人生新的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您的书法和思想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张济海:我是因为书法特长,15岁被部队特招走的。到了部队以后,又由于书法特长而提升为军队的干部。后来又由于书法的爱好特长,我又从领导岗位上主动地退下来,专门地研究书法。所以在我一生当中,基本上围绕书法这根轴线而走的。当然,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写写字而已,它和人的阅历、学识和修养以及道德,都有重大的关系。因此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历练的过程,对书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在部队里,部队里的严格的训练,培养了我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我雷厉风行的作风,这些都淋漓尽致地可以体现在书法里,大家说我写出来的字有刀劈斧凿的感觉,其实和我的军旅生涯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尹俊:有了军旅生活之后,会影响您的书法创作,形成了独有的流派或者风格在里面。我们也注意到您曾经提到过德、识、技这三点在书法道路上的重要性,能不能详细介绍或者一解释一下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您所说的德、识、技这三点呢?
张济海:书法不仅仅是写写字,它是一个立体的表现形式。我们写了一幅作品,它背后依托的是三个大山。有三个支撑点,三个支撑点就是刚才讲的德、识、技。德是指人的德行、道德、品德。识是指人们的学问、知识和修养。技就是技能,就是书写。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这个人没有技能,那么就是一个门外汉,没有技能,谈什么书法呢,连字都写不了,谈不上书法,技能很重要,它是一个基础。但是你的技能再好,如果你的学识达不到,修养达不到,品位达不到,那就是一个匠。一个书法家首先应该是学者,应该是满腹经纶,不能只会写字,腹中没有一点墨水,肯定成不了书法家。再往后更重要的是人的道德品德、人的修养。人的品德决定了书法的品位,也决定了书法家是不是一个大家。中国的书法如果没有这三个支撑点,那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没有什么意思了。之所以说中国的书法能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书法不但培养你的技能,还要培养你做好学问,不但培养做好学问,还要培养你做好人,它才成为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才有这个资格做这个。所以学习书法要从三个方面去着手,不能仅仅从技能上,也不能仅仅偏于一个方向。比如我光做学问,不写,那么你是一个学者。书法家必须是学者,学者并不一定是书法家。书法家最后是学会做人,最后拼的人的思想,拼的人道德,这个道德不仅仅是做一个好人,而是一个大德,这个大德指的是我们讲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顺道,就是顺天应地的精神。违背天理的事情不能做的。
主持人尹俊:不仅仅是世俗层面的德,是大德。我听一个词是字如其人,我们通过一个写出来的字,大概认识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种说法您怎么看待?它准确吗?
张济海:从历史上,在评论中国书法的时候,我们共同认可的就是“书如其人”。唐代有一个大书法家叫柳公权,柳公权曾经说过一句话“心正则笔正”。由人评书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实际上它也客观存在。我们欣赏一幅作品,我们不仅仅欣赏一幅作品,很多人会先了解这是谁写的,要了解这个人,这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分开的。作者是谁,一定要了解,不可能拿一幅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当了解这个作者的时候,要了解他的身世,他的学问,他的为人怎么样,他的社会影响力怎么样,书法作品和作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能是分离的,想分都分不开,因此一定是有联系的。这是从客观层面看到的,从更深层领域来讲,如果从现在科学来解释,它也是有影响的,我曾经提过一个书法理论叫“能量书法”,“能量书法”就是你这个人心正则笔正,当你心里很干净,没有杂念的时候,写出来的字不一样。现在很多人功利性很强,带着很多私利,带着很多功利性的东西写出来的东西,能看出来有很多杂质在里面。和我们心静的人,没有追求利益的人,追求不一样。
主持人尹俊:杂质能够看出来?
张济海:一定能看出来,一定反映在书法里,因为书法是人心灵的轨迹。用现代能量科学理论来讲是有能量在里面的,这个能量怎么来解释,现在科学还不能够测出来它,但是我们可以用例子看出来。比如公安部门破案,可以根据你写的字来找到这个人。同样画一笔,都是一个横画,你画的和我画的那就是不一样,因为里面体现的信息不一样,你能说它没有能量吗?肯定有信息在里面。当然,这点还在研究探讨之中。这是从它自身来讲,同时有客观的外围来讲,刚才我讲的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首先想到这是谁的,首先了解这个人了。
主持人尹俊:看到德识技三方面都必须得具备。这个技我们最容易了解,识学识渊博的人写出来的字和学识不渊博写出来,我们可能从某种感觉也能看出来不一样的地方,有德和无德写出来的字会有区别吗?或者我们来通过有德、无德来判断它的书法和艺术作品的高劣之分呢?
张济海:人们在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要了解这个作品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作者,他要了解这个作者的思想,了解作者的身世,了解这个人的人品。比如讲秦桧的字,从字上来看,你看不出来他是坏人写的,但是当他知道秦桧写的时候,人们不愿意欣赏他的字了。当你看到岳飞精忠报国、颜真卿平定安史之乱,忠于国家的刚烈之事,人们都喜欢他。从人们心理上来讲,当你了解作者这个人以后,就是因人而异了,而欣赏或不欣赏他的作品了。
主持人尹俊:可能有德的人心里更干净一些。
张济海:从深层次讲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人品德很高,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大家,心胸很开阔,写出来的字比较大气。如果他杂念很多,写的字里面杂质就多了,就不会那么静下来、写得很干净了。肯定是有影响的,只不过这个影响从自身来讲还在探讨之中。当然从客观上已经形成这种态势了,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首先你拿出来这是谁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
主持人尹俊: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学摄影艺术或者其他方面的艺术,老师会讲最高层次的比拼是道德方面的比拼。当时我们很难领会这句话,看来书法一样,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
张济海:德艺双馨。
主持人尹俊:在书法艺术方面,您是怎么把传统方面的继承和现代的发展,这两者进行思索并且进行融合创作的?
张济海:因为继承和发展一直是书法在理论研究也好,在实践当中也好,是我们的重点。你没有继承,是无根之草;没有发展,那就是复制,就没有生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在书法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一直是我们在书法理论界,在书法界,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过去上书法函授大学有三个,和很多书法前辈,像欧阳先生、启功先生,这些大师们都一再教导我们,一定要先继承下来,然后再发扬下去。我们在做的时候,我认为这些年来我的体会当中,在继承上,书法有一个特殊的方法,他和绘画不一样,绘画可以去写生,从写生开始,但是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当然文字一开始和书画是同源的,都是观察世界,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文字发展到后期以后,人们垒起一座座高山以后,最后取法都是从先人里面临摹开始的。所以在继承里最主要是要临摹。临摹有三个重大问题需要解:一临谁的,二临到什么程度,第三临和创的关系怎么处理?就这三个问题必须要解决的。临谁的,非常重要,我主张临大家公认的名家、大家的。也有人提出来要临都不知道的人最好的,因为出来是新鲜的,名气不是很大,比如过去砖文、石头上摩崖石刻。那个是可以的,作为创新的时候,下一步阶段是可以的,但作为打基础的时候,我认为应该临名家的,大家的,大家公认的书法大家的。有什么好处呢?因为他们的法度具备,大家又认可,相对来讲难度比较大,就基础技能训练来讲是非常好的。第二个问题临到什么程度,有些人说临到大概,“意临”,我不大赞成。因为所谓的临大概等于没有临会,没有学像,我说的要“实临”,临得越像越好,如果临一个帖子不像,另一个帖子还不像,五个十个八个帖子还不像,实际上这个时候没有深入进去的,一定要临像。第三个来讲临和创的关系,临到非常像的程度以后,出帖的过程,就要加入自己的想法。逐渐加入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就创出自己的风格的东西。出帖的过程才叫“意临”,“意临”就是加入自己的意思,而不是临不像就是“意临”。第三个阶段不断加入自己的东西,等到一定的时候,就脱胎换骨了,完全形成自己的东西。这需要长期的磨炼过程。首先要进门,然后再出门。进门靠工夫,出门靠智慧。有些人一辈子进不了门,也有些人一辈子也出不了门。进不了门那就是门外汉,入了门出不来叫书奴。比如写了欧体,写了一辈子欧体还是欧体;比如有些人写启功先生的字,再写也是启功先生,也不是你的;有的人写毛体,毛体再写也是毛主席的,也不是你的。当然写不是不对,作为一个门类是可以的,但是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那才是创新,那是很重要的。所以要出门,出门难度更大,入门不容易,出门更难。出门需要智慧,不是人人都能出得来的,这里有天赋。
主持人尹俊:所以书法跟天赋也挂了钩,不是光苦练就能练出来,出门要有智慧,这种智慧是不是跟他的人生感悟和阅历有关,或者跟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张济海:他的生活阅历越丰富,他对社会的感悟越来越敏感,感悟越多,心灵越能够和自然沟通,那么他的智慧就容易出来。
主持人尹俊:总之他内心得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
张济海:出门不是追求的,是自然的,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出来。有些人老想自己的风格,非得要自己创一个风格,那是做出来的。
主持人尹俊:所以刚开始别做这个,这个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有些人一开始想自成一家或者自成一派,这个做法从您的经验来讲是不成立的。必须得从继承传统开始,当你把传统继承得非常好的时候,自然而然你会找到一个发展的方向。
张济海:都想彰显个人的风格,有了个人的风格这才叫创新,有新的东西,你给书法做了贡献。当然这个风格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主持人尹俊:您曾经提到过,天人书合一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怎样达到天人书合一的境界?达到天人书合一的境界之后,书法会有怎样的改变?
张济海:所谓天人书合一,天就是大自然,因为我们的书法起源于自然,人是大自然造的,书法是人来创造的,因此它本来是血脉相连。大自然造就了人类,人类创作了书法艺术,书法再回归自然,这是一个轮回,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书法好的,达到一定境界的,它一定是自然的,非常自然,你看不出人在做它。人为地再去做的时候,人工的痕迹很浓,就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汉代有一个书法家叫蔡邕,写了一个书法理论叫《九势》,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第一句话是:“夫书肇于自然”,书法起源于自然,自然既有,阴阳既立,阴阳既立,形势就出来了。阴阳是什么关系?阴阳是我们自然界中两种最基本的要素,一阴一阳谓之道,书法也一样。书法所有艺术可以用阴阳两类来体现它。比如讲直线条是刚的属于阳,曲线条就是阴;速度快就是刚的,就是阳的,速度慢下来就是阴的;实的属于阳的,虚的就属于阴的;粗线条属于刚的,属于阳的,细线条属于阴的。这里有很多千变万化都在书法里通过阴阳体现出来,这就是阴阳关系,也是对立统一关系,用矛盾论也可以解释它,实际上是哲学里最本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反映了自然,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因此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达到天人书合一的,因为这个里面形成了轮回,是很自然的状态形成。我就是非常强调,好的书法一定是天人书合一的。
主持人尹俊:天,我了解了,代表自然而然的运动规律或者它本应有的和谐感,这叫天,人书怎么跟天来合呢?
张济海:中国有一个最古老的思想,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核心的思想叫“天人合一”。人和天怎么合一,人顺天应地就是合一了。我写过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体现在这里,内容就体现了这个思想。易经里最重要两句话,“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是易经里核心思想。第一句话是讲人的精神应该像天运行一样生生不息,第二句话是讲人的德行应该像大地一样浑厚,滋生孕育万物,而默默无闻。人的精神如果做得像天,人的德行如果做得像地,就顺天应地了,就天人合一了。实际上我们人若能做到这样,就天人合一了。书法也是和我们人合一的,怎么合一?不要有任何的人为因素在里面,全都自然发出来的,就形成了天人合一了。
主持人尹俊:据说写字的时候,人和字这个气场是相互连通的,从创作里能看出作者身体状况如何,甚至年龄能看出来,当达到天人书合一的时候,书法创作会达到怎样的境界或者状态,或者会呈现怎样的效果呢?
张济海:达到天人书合一的作品,一定是精品。并且我认为它应该是代表作,不一定所有的书法作品都会达到天人书合一,比如讲历史上的名作《兰亭序》,我一说《兰亭序》你会想到谁?
主持人尹俊:王羲之吧。
张济海:我没有说王羲之,你就说王羲之,他的作品就是天人书合一。颜真卿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第三行书那就是苏轼的《寒食帖》,为什么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第二行书、第三行书,因为是天人书合一的,是代表作品,这样的作品是寥寥无几,正因为目标这么高,提出这样的思想,大家都要有追求,大家都有代表作品出现。我们书法家很多,但是现在出不来代表作品,这是大问题。因为你的名气很大,职务也很高,字也写得很好,书法也写得很好,但是缺一个东西,缺什么?哪个是你的代表作呢?没有这个东西。我们现在不需要考虑这个东西吗?我觉得应该深刻思考这个问题,考虑先人们是怎么做的?就是天人书合一,就出来代表作了。
主持人尹俊:今天非常高兴,我们半个小时的时间非常快,请张济海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课关于书法方面的知识,对于很多对书法感兴趣的朋友甚至自己在学书法的朋友都会有很大的启发,也让我们在欣赏书法的时候有了更独到的眼光。谢谢张济海老师,著名的书法家做客我们新浪网的直播间,谢谢您!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看到您更多更好的作品,带给我们书法爱好者,也希望有机会还能请您过来做客新浪直播间。
张济海:谢谢新浪给我提供这个机会。
主持人尹俊: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访问,再见!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冀ICP备12018813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